清晨,第一縷陽光打在金家井鄉北牛欄村青龍山上。
山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農人往來種作,怡然自樂。這小小一方樂土,145棟鄉情民居拔地而起,白牆灰瓦,街巷整潔。村前的“拓荒牛”雕像在朝陽中昂首闊步,如同這個小山村裏人們的精神面貌,“牛”氣沖天,幹勁十足。
北牛欄村建成“防貧車間”
3年前,這裏的景緻還不是這樣。
2017年,駐村工作隊第一次來到北牛欄村,行車記錄儀記錄下了當時村裏的真實景象——到處是石頭房子泥土地,村民無精打采地靠着牆根兒曬“老爺兒”(太陽)。
北牛欄村西邊挨着山西靈丘,地處冀、晉兩省交界的大山深處,是省級深度貧困村。全村125户人家,住的多是幾十年前的老石頭房。牲口和人在院裏混居,前邊是牲口圈,後邊是住宅。路到哪兒糞到哪兒,招來的狗蚤咬人一咬一串,夏天都得穿秋褲。“有户無人、有人無力、有地無水、有山無礦”,這個小山村曾經面臨着幾乎“無解”的發展難題。
2016年,北京市豐台區與淶源縣結對幫扶,第二年的4月,北牛欄村與同是省級深度貧困村的北黃土嶺村共同啓動農村面貌改造提升項目,總投資3450萬元,其中2000萬元來自北京市的京冀扶貧協作資金。當時淶源正在資源轉型時期,縣財政非常困難,豐台區的助力真可謂雪中送炭。
就這樣,北牛欄村成為淶源縣第一個完成整村改建住新房的貧困村。用駐村第一書記曹志民的話説,如今的北牛欄村是眾人划槳開大船的幫扶結果。
整體翻建的北牛欄村採用統一設計,突出華北民居的特點,坐北朝南、佈局規整,圍牆砌院、防寒避風。每家每户都是一個平房小院,人均面積25平方米,村民第一次用上了抽水馬桶和自來水。“熬日子”的歲月過去了,“享生活”的日子來了。
上午陽光正好,推開張先榮家的院門,一棵倒掛金鐘花開正盛,小院收拾得齊整,窗下鮮嫩的青菜綠意盎然。張先榮家是村裏的貧困户,三口之家,孩子有殘疾,丈夫姜富有慢性病。一家人因病、因殘這些年拉下不少饑荒,靠着低保生活。現在,苦日子徹底翻篇兒了。
牆上的“明白紙”——《貧困户收益確認公示表》和《致已脱貧家庭的一封信》,把這家的經濟收入、“兩不愁、三保障”等情況交代得明明白白。“務工收入450元”“公益性崗位400元”“種植業1470.4元”“資產收益扶貧分紅4073.5元”,再加上養老金、低保等各種補貼,家庭年純收入達到2.1萬餘元,年人均純收入超過7000元。而2016年,北牛欄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2300元。
住上新房只是第一步,安居後,如何樂業?“三種四養一光伏”就是村裏尋求發展農業產業的解題思路。
北牛欄村地處山區,“一蛙跳三丘”的地塊很多,傳統種植不佔優勢。經過反覆比對選種,如今村裏主要種植玉米、土豆、南瓜,其中豐台種子站引過來的奶油南瓜種植,為每户增收3000元到5000元。“四養”則是主要養殖豬、雞、牛、驢,引進聯建雞舍、養殖小區,實現增收。像村裏的養豬場年出欄1000頭豬,在此就業的貧困户每月工資就有2500元左右。光伏發電產業,每年產生的收益,可為貧困户分紅,一户兩口人的貧困户一年能分到3500元。
這些項目的帶貧效果“槓槓的”。以張先榮家為例,僅聯建雞舍養雞和光伏發電這兩項收益分紅,每年就超過4000元。
面貌一新的小山村一掃往日的頹廢,大家都有了往前奔的精氣神兒。夜校堂堂爆滿,文體活動精彩紛呈。當年走出去的年輕人也被吸引回來,在村裏建起了“防貧車間”。29歲的鄧面換在外打工十幾年,去年回到家鄉成立了製鞋廠,組織村內貧困户等參加工作,在美麗的新家園開始新生活。
“把返鄉人才培養成共產黨員,把留守羣眾培養成致富能手”,防貧車間外的牆上,兩行大字很帶感。
“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我願意把自己學到的都教給鄉親,和大家一起往前走。”如今,鄧面換的鞋廠裏已有13名員工,月工資在兩三千元左右。
“牛”起來的北牛欄村只是淶源縣脱貧摘帽的一個縮影。自2016年北京結對幫扶以來,北京市、豐台區共對口幫扶淶源項目139個,涉及幫扶資金近3.5億元,全部用於帶動力強、覆蓋面廣的扶貧項目建設,帶動4064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受益,其中直接帶動1122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脱貧增收。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7.4%降至2019年底的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