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應對公共衞生危機、經濟嚴重衰退等全球性挑戰,各國應攜手共進。中國將同各國加強防疫合作,促進世界經濟穩定,推進全球治理,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歷來都是一種羣體性行為,必須通過各國政府、社會和公民的有效行為來實現,其中公德教育不可或缺。中國人民歷來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歷來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同各國人民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因此,公德教育在做好輿論引導、法制教育的同時,重在針對青少年做好道德預防和德育積累,讓內化的公共道德意識在公共衞生事件發生時可以外顯併發揮效用,讓世界看到我們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貢獻的真誠願望和實際行動。這就要求我們在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預防和應對中,既要砥礪道德品質、厚植家國情懷,又要發揚中華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精神,培養青少年的大愛大德大情懷。
以寬容之心與生態環保傳遞“大愛”
疫情面前少部分人詆譭他國及其所有公民,這樣所表現出的不是愛國主義,而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是阻礙中國融入全球化、引領全球化的桎梏。只有培養心繫蒼生、大愛無疆的寬容之心,培養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方能由潔身自好到熱愛集體和國家,進而珍愛和守護全人類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園。
在全球交往中培養寬容之心,最重要的是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文明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的演講中指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衝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與道德教育中引導青少年對整個社會、整個人類有一種廣泛的同情心、愛心,繼承中華優秀文化中“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理念,能容忍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想法,去思考不同意見的合理性。需要引導青少年秉持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原則,學會關心全球事務、尊重理解別國文化、與他人和諧共同生活,消除疑慮和隔閡,形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心胸,形成求同存異、交流互鑑、共同進步、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意識。
加強生態環保教育,方能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回顧人類歷史,多次突發重大公共衞生事件的產生都與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和對自然物種的侵害密切相關,大自然也一次次帶給人類深刻的教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肆虐警示我們,需要儘快將“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等生態文明內容融入教育,使受教育者明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是生命共同體。需要教育青少年認識到單靠某個國家或團體無法解決全球生態和環境污染問題,必須具備世界公民眼光與各國公民協同保護大自然,形成對他人的關心和對地球的大愛,成長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與全球青少年共同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實現全人類永續發展。
以同舟共濟與合作共贏體現“大德”
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疫情面前少部分人故步自封和以鄰為壑的言行,只能增加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導致別國的輕視和對中國和平發展的懷疑。我國自進入信息化社會以來,社交媒體和自媒體上對他國的不當言論和攻訐轉瞬就可以成為他國輿論的熱點,但這些做法從未給國家的發展和提高國際地位帶來過幫助。“德不孤,必有鄰”,以同舟共濟與合作共贏體現“大德”,方能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增進了解,加深信任,推動合作,傳播友誼,使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同舟共濟是踐行“大德”的前提。每一次世界遭遇共同挑戰時,約翰·多恩的名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踞;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總是激盪人心。這不僅需要着力培養青少年作為國家公民應具備的道德,全面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持續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不斷提升作為國家公民的道德素質,還更需要培養青少年作為人類一分子應具備的“大德”,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既要把握各種文明交流互鑑的大勢,又要重視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的現實,養成敦親睦鄰、家國天下的道德品質,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與世界人民共同努力開闢出協同發展、共同繁榮之路。
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公共衞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重大傳染性疾病是全人類的敵人,需要各國攜手應對,全面加強國際合作,凝聚起戰勝疫情的強大合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時代,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各國青年應該通過教育樹立世界眼光、增強合作意識,共同開創人類社會美好未來。這就要求教育培養堅持愛國情懷、創新精神、世界眼光相結合,在國際環境下從容交往,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堅守中華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同各國青少年共同促進全球公共衞生事業發展,在世界前進的步伐中前進,在世界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以全球責任與命運共同體彰顯“大情懷”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期間,我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本着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克服自身抗疫困難支援全球抗疫,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和廣泛認可。這種心憂天下、經時濟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大情懷”應當成為今後公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全球化更加呼喚培養全球責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發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研究報告就明確指出:“關於公民素質問題,國家教育系統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塑造身份,以及在相互聯繫日益緊密和彼此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中如何形成對於他人的責任意識和責任感”。截至4月12日,中國已經向1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各種醫療援助,並向12個國家派遣了共計14支專業醫療團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集中、涉及範圍最廣的一次緊急人道主義行動,為在教育中培養全球責任意識提供了鮮活內容和教育契機。培養全球責任意識就是要培養青少年全面、完整的社會性道德觀念,承擔對世界和他人履行義務的道德責任,進而涵養天下胸懷,形成與此有關的知識、能力和價值觀,以更加開放的心胸和品德參與國際事務,恪守國際道義,踐行大國擔當,在國際上樹立大國公民典範。
全球抗疫需要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沒有什麼比全球公共衞生危機更能印證人類命運相連、休慼與共的客觀現實,也沒有什麼比全球合作抗疫更能生動昭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教育應當深度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使青少年遵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原則,認識到無論一個人身處何國、信仰什麼、是否願意,世界各國都已處於一個命運共同體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休慼與共、唇齒相依;需要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基於國家認同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公民,使青少年形成清晰的對社羣、國家、區域、世界的各級身份認知與價值認同,產生對所屬各層級共同體的自豪情感與奉獻精神,積極踐行基於成員身份產生的權利與義務,形成正確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與世界各國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共建美好地球家園,讓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陽光普照世界。
(作者:宋強,系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副研究員,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實施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展戰略研究”〔16JZD0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