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家長給孩子取名,不管是引經據典還是翻遍字典,有一點是大家都希望做到的,那就是讓孩子的名字足夠新穎,起碼不容易重名。
這種情況的出現,其實可以説是前些年千篇一律“zi xuan”起名風潮的反彈,人們見了太多子、涵、雨、軒、晨、皓等字(以及它們的同音字),已經非常厭倦了。
可漢字雖然多,好聽的、讀起來順口的、人們常用的就那麼點,你也用,我也用,中國十幾億人,重名也很難避免,如果本身就是大姓那就更是“在劫難逃”了。
正因如此,如今有個新的取名套路不大不小地火了一把,那就是“父姓加母姓”作為孩子的姓氏,這樣取名就不易重複了,當然,也難免會有新問題。
首先説好處,父姓加母姓組成了新的姓氏,那麼取名重複率就很低了,而且既有父姓又有母姓,兩邊老人都會比較滿意,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孩子跟誰姓”的爭執。
好處歸好處,這種取名方式的缺陷也同樣不少。兩個單字姓組合起來,卻往往要比我們熟悉的複姓難聽許多,讀起來並不順口。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些姓氏強行拼湊起來很是生硬,遠不如慕容、東方、獨孤等真正的複姓。
而且,有些組合還有很糟糕的諧音,比如“楊史”、“吳毛”、“朱尤”……這樣的姓氏只會給孩子帶來尷尬。
此外,而對於這種所謂的“新姓氏”,國家其實並不認可,在所有正式登記中孩子的姓依然是名字中的第一個字,這樣一來孩子的名就可能是三個字了,未免太過怪異。
其實,這種取名方式的思想還是值得借鑑的,只是在具體方法上還需要再斟酌。
就比如説,有的姓氏放進名字裏顯得很奇怪,那就換成同音字,比如説把“何”換成“禾”,“周”換成“舟”,“趙”換成“兆”,讀起來還是一樣的,但看起來就要順眼得多。
如果是兩個姓氏連起來讀着很奇怪,那就把兩個姓分開放、換換位置,比如説“陳思齊”,“徐風清揚”等等,既有父母姓氏,也很有美感。
還有一種做法是把母親的姓氏拆開,取其中的部分給孩子取名,比如把“何”姓拆成“可人”來給女兒取名,把“董”姓拆成“千里”給兒子取名等等。
給孩子取名是件十足的大事,對孩子的影響不小,家長們可要慎重考慮,不要只圖一時樂趣,卻給孩子的童年帶來無數煩惱。
親愛的家長們,你們有見過這種“父姓加母姓”取名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