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地攤經濟應一時之需 各方應放平心態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綜合

本文轉自【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餘勝良

這兩天,地攤經濟橫空出世,成為各方熱議話題。這一概念還進入資本市場炒作環節,昨日晚盤一眾汽車股上漲,港股的五菱汽車一度盤中大漲120%。

這是一個很接煙火氣的話題,老百姓都能説上一二,支持者有之,異議者也有之。不過,當前是經濟恢復發展的緊要關頭,需要千方百計刺激消費和就業。在這兩方面,地攤確實能起到一定的應急作用。

一方面,疫情限制了人們的消費力,地攤上隨便逛逛,可以接觸更真實的購物環境,在地攤上和親友交流暢飲,就有了消費需求;另一方面是就業問題,需要給眾多失業和隱性失業者找到活口和出路,給他們一個自食其力養家餬口的機會,渡過眼前難關。地攤經濟的運營主體都是不怕吃苦的普通勞動者,他們願意用雙手養活一家人,就應該給他們提供一個機會。

地攤是一種古老的商業形態,農村集市都是以地攤為主,在農產品成熟的季節,在田邊地頭公路邊上就能擺攤賣瓜果。改革開放搞活經濟很多也是從地攤做起,是很多商業才俊的練兵場。但是,地攤是一種階段性需求,切不可盲目誇大其在容納就業上的作用。即便在農村,現在地攤購物也越來越少,而是向少數區域性的商超集中。而且,地攤經濟集中在服務行業,擺賣的多是簡單的蔬菜瓜果,餐飲和服裝佔比較大,是商品的終端銷售渠道之一,而現在的購物主流,已慢慢在向手機端轉移,越來越多人習慣於手機購物。

另外,現在盛傳一種説法是擺地攤可以賺大錢。但是,賺大錢的一定是少數。只要是進入門檻低的行業,都不大可能產生超額利潤,多數只是賺個辛苦錢。而且,中小城市一直都有地攤經濟,且規模不小,不少人習慣晚上到夜市消暑,本身產業就很成熟。中小城市的地攤已經很多,如果還大規模增加攤位,只能讓競爭更加激烈,收入水平下降。

從歷史發展來看,地攤這種商業模式,已越來越成為經濟活動的有益補充、支流。在當前的經濟困難時刻,任何能增進消費和就業的合法途徑都值得鼓勵,地攤也在可嘗試範圍之列,不過各方應該放平心態,不應抱有太高期待。

另外,還需要提醒各地監管者,今日千方百計鼓勵,可不能等經濟有所好轉,又拿地攤小販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