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的出現,讓現代海戰開啓了全新的格局。二戰時期的“列剋星敦”級航母及“加賀”航母在實現艦載機上艦的同時,航母自身也安裝了重炮作為自衞武器,擁有不弱於戰列艦的火力輸出。然而戰爭事實證明,面對艦載機突襲、潛艇偷襲等多層次攻擊方式,這樣的設計完全成為毫無意義之舉。自二戰以後,各國航母儘管在設計理念上有所不同,但不再為航母裝備大量火炮及導彈,轉而依靠航母集羣的整體防禦體系,已經成為了共識。
那麼為什麼早期航母依然保留了大量火炮呢?眾所周知,英國曾經被譽為“日不落帝國”,直到二戰之前都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實力,並且一直引領世界海軍的發展潮流。在航母問世之前,是戰列艦為王的時代,而英國自推出“無畏艦”之後,就一直是“堅船大炮”主義的倡導者,因此他們即便研發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航母,也依然沒有擺脱戰列艦的影子。除了安裝飛行甲板供艦載機起落之外,其艦炮就包括了裝備16門8座雙聯裝45倍口徑114.5毫米高平兩用炮、48門6座8聯裝40毫米速射高射炮等。與此同時,在整個二戰期間,英國海軍的6艘航空母艦普遍是由巡洋艦、戰列艦等改裝而成,因此相關火炮配備也完全保留,作為航母自身防衞的重要保障,這一設計風格也得到了後來美國、日本兩國的沿襲。
與此同時,在航母誕生的初期,戰列艦、重型巡洋艦及戰列巡洋艦等大型戰艦,在海戰中依然處於主導地位,各國海軍大都將航母作為輔助艦船,利用艦載機偵察發現敵方艦隊之後,依然是雙方大型戰艦的肉搏廝殺。在此過程中,早期航母普遍都具備了主力戰艦的攻擊火力,如美國海軍的“列剋星敦”號航母,僅僅是雙聯裝203毫米火炮就裝備了4座。與此同時, 針對航母防空的需要,“列剋星敦”號航母還安裝了8座Mark10型127毫米口徑L/25高平兩用炮,以及16門MK12型127毫米L/38高炮,並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再度加裝了96門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可以説武裝到了牙齒。然而,事實證明,面對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機,裝備了再多火炮的航母,依然無法逃脱被擊沉的命運。
讓航母設計進一步擺脱傳統火炮及後來出現的導彈的變數,就是在於現代航母編隊集羣模式的成熟。一方面來説,包括驅逐艦、護衞艦、反潛直升機、潛艇、空中預警機以及各類型艦載戰機在內,航母不再是僅僅依靠艦載機單兵作戰的存在,而是一套立體化、多層次的作戰體系。特別是在自身防護方面,主要面對的也是敵方戰艦、戰機的遠程導彈打擊。因此,在對空防禦方面,航母的艦載機足以完成外防禦圈保護工作,而護航編隊中的驅護戰艦普遍具備強大的防空性能,比如“宙斯盾”戰艦、中國的055大驅等,其配備的垂直髮射單元可以同時發射多枚防空導彈,形成航母的中層對空防禦圈。在這樣的多重保護下,航母本身就無需再配備過多的火炮及導彈系統,一般來説,只需要裝備近程防禦武器即可,比如美國的“密集陣”近防炮,就是典型的代表。不過凡事總有例外,蘇聯的基輔級航母就堆砌了大量導彈,佔滿了整個前甲板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擁有航母集羣最多的美國海軍,以及逐步形成航母集羣戰鬥力的中國海軍,儘管早已摒棄了傳統航母配備密集火炮與導彈的設計理念,但在電磁炮的研發方面依然在持續深入。(利刃/舍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