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在人們中的印象,一直都沒有城裏生活好,也沒有城裏富裕。確實是這樣,因為我也從小出生在農村,經歷了一些農村的生活常態。很多人也對農村的環境有着很大的憧憬,尤其是農村地區的人們還非常的熱情。有時候在城裏門對門都説不上兩句話,顯得並沒有那麼熱情。不過,現在農村地區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再加上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加大,很多農村地區的親戚們聯繫反而少了。甚至一般沒有事情,都不聯繫。對於這種現象,我看到也是蠻無奈的。其實這種現象為什麼會在農村地區蔓延開來呢?
有專家就對這種情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在農村地區,不管是什麼關係,講究的是禮尚往來。哪怕是親戚關係,不來往了,那層關係也就斷了,從而出現“斷親”的現象。
其實在農村地區很多人都是以這種方式來維持關係,而且這種現象也有很多朋友是深有感觸的。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金錢方面,這個問題也從多方面反應出“斷親”這種現象。因為這種現象幾乎可以説每家每户都會有這種現象,我並沒有誇張的説。
從贍養方面,可能會因為這方面的問題導致分歧,從而破壞掉你們之間長久的關係。關於這個問題也是農村地區人們非常的在乎的地方,因為現在農村地區很多人選擇外出,根本回不來。那麼在家的人首先就要進行贍養,長時間以往,從中會發生很多的矛盾,甚至還可能導致家人關係破裂。再就是農村地區的紅白喜事方面,只要是農村地區的人,肯定都經歷過。我小時候還去過幾次,熱熱鬧鬧的,人也挺多。不過,這裏也説到了禮尚往來,如果這方面的事情,你沒有隨禮,那麼表明的意思就是你主動放棄了這段關係。而且隨禮的多少也是比較麻煩的事,隨多隨少都會讓一些人有看法。
再就是過年時的拜年,這個節日我就不説那麼多了,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而且大家都會放假回家準備過年,而且過完大年三十,就要開始走門串親。但是你可不要小瞧這個程序了,在農村如果你沒有去拜年,也可以認為是放棄了這段關係。因為在農村地區講的是禮尚往來,有時候並不是講血緣關係。
其實要找到這些年農村人心,人情變化的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
一.思想觀念,道德觀,價值觀受外界影響衝擊所致。
在傳統的農村,儒家思想影響深厚,這樣的狀態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的90年代依然保持,大家重視家族關係,鄰里關係,社會道德風尚及人品評價要求,講仁義,講忠厚,講孝順,講良心,這方面做人有瑕疵一定會被大眾唾罵和戳脊梁骨,很難再被周圍人認可和接納,所以人性中的貪婪,自私,妒忌,就被最大化抑制和遮掩,最起碼在台面上,沒人敢放肆,露骨的表現出自己的這些真實的一面。
後來隨着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推開,農民出外打工,做生意,開始於外面世界交往密切,信息,物質交換頻繁,開闊眼界,思想觀念也跟着開始變化。城市作為市場經濟中心,在缺乏法制及社會信仰制約下的市場經濟初期形態下,人性中的自私,貪婪,被過度放縱,利益意識,競爭意識,現實觀念,打破了,顛覆了鄉村裏以前形成的舊有觀念和道德的準求。加之信息傳播技術的發達,打破地域的侷限,這種帶有西方資本主義初期特徵的社會心理,好的,不好的思想,觀念,價值準求一併衝擊着,改變着農村。使他們不在淳樸,不再簡單,不再厚道,當大家都重視利益,變的現實時,人情自然就淡化了。
二.社會經濟與物質繁榮帶來的變化
過去的農村,經濟落後,物質匱乏,為了增大生存能力,必須大家相互抱團,相互依靠,相互幫助才更容易生活。所以有遠親不如近鄰的説法,誰家需要東西了,就東家去要,錢不夠了,就找關係好的去借。誰家辦事,婚喪嫁娶,都需要全村去幫忙,可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在傳統農村,離開鄉親的幫助,簡直很難生活。現在不同了,經濟發達,物質充裕,大家都不缺什麼,需要什麼都可以花錢去買。錢就可以搞定幾乎所有麻煩,錢成了最好的朋友和依靠,取代可過去的人情。過去人情就是農村的硬通貨,可以存儲和兑現,現在錢成了硬通貨。這樣一來人情的分量自然輕了,不被看重了,人情就是這樣,越不用,越變遠,就這樣越來越淡了。
閲讀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