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富》雜誌網站8月8日文章,原題:為什麼洪災對中國經濟影響甚微 最近幾周,中國的浩瀚長江水位不斷上升,受暴雨影響,洪水有可能給長江流域的4.8億居民和一些大都市——上海、武漢、重慶——帶來人道主義和經濟災難。這一地區佔中國年經濟產出的1/3。
洪水在7月下旬開始退去,給這個仍在從疫情中恢復的國家造成了十年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至少有158人死亡或失蹤,400萬人撤離家園。但到目前為止,洪災並沒有對經濟造成衝擊。事實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李堯(音)在初步研究中估計,洪水將導致中國2020年的GDP減少0.17%,損失遠小於以往的危機。
李説:“對中國來説,消化洪水造成的整體經濟損失應該不難。”
洪水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影響輕微並非偶然。近年來,北京培育了新的濕地並修建了新的大壩,以應對這種威脅。洪水的軌跡反映了政府的優先事項,新建的基礎設施保護了城市和工業中心,而犧牲了農田和農村。
中國最具破壞性的洪水發生在1998年。那一年的洪災使中國的年經濟產出減少了1.90%,而2016年的洪水使國內生產總值減少0.30%。
相比之下,今年的洪水預計對經濟的破壞要小得多,但李警告説:“現在估計最終的經濟影響可能為時過早。”
長江流域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中心,這裏有汽車、醫療設備和鋼鐵工廠。不過,截至目前,洪水對該地區供應鏈的衝擊似乎有限。李説,洗衣粉、洗髮水和醫用口罩等商品的供應鏈出現了一些影響。她説,長江沿線的工廠生產這類產品,但任何中斷都可以由其他地區的工廠彌補。
市場情報機構StoneX Group駐上海的大宗商品分析師達林·弗里德里希表示,受洪水影響,7月中下旬中國蔬菜和豬肉價格攀升。該地區最常見的農作物大米可能受到洪水最嚴重的打擊。洪水的時機挽救了一些作物,如油菜籽和小麥,這些作物“在洪災發生之前就已經收穫了”。總的來説,市場似乎“不太擔心”洪災引起短缺。(作者格雷迪·麥格雷戈,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