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容量是衡量槍械戰鬥力的標準之一,通常根據槍械的類型與體積,彈容量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自動步槍的彈容量為30發,衝鋒槍為20發,手槍只有7-17發。
這幾乎已經成為行業標準,就拿自動步槍來説,AK-74、M4、HK416、G36、L82A1、95式、FAMAS等等,世界上主流的步槍都是30發彈容量。
再來説今天的主角——栓動步槍,大栓的彈容量通常為5發,像毛瑟98k、莫辛納甘、漢陽造、三八式、Vz24等等,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李-恩菲爾德步槍是10發容量。那麼問題就來了,當年各國為何要將栓動步槍的標準設立為5發,而不學習英國多增加一些彈容量呢?
首先要明白一個問題,栓動步槍主要以彈倉供彈為主。射擊之前,士兵需要先將子彈壓入彈倉,此時子彈是呈垂直或交錯排列的,如果彈容量比較多的話,子彈疊起來的高度必然很高,而拋殼窗正常情況下是關閉的,那就只能向底部要空間,這就導致栓動步槍原本流線型的槍身美感被破壞,同時還影響便攜性。
就拿李-恩菲爾德步槍來説,10發容量確實比其它大栓大了一倍,但突出來的彈倉也破壞了美感,而且額外製造彈倉還得增加工序,影響武器的量產速度。
相比之下,5發彈容量反而剛剛好,彈倉無需向下要空間,既不影響便攜性,又保證了武器的美觀。
當然,也有一彈容量為5發,外觀卻很醜的大栓,比如法國的貝蒂埃步槍。
貝蒂埃步槍發射8×50mm R彈,這款子彈是從11mm勒貝爾彈改良的,法國人僅僅只是縮小了瓶口,卻沒有改變底緣直徑,導致8×50mm R彈變成了頭小屁股大的模樣,5發子彈疊在一起,受到大底緣的影響,所佔空間比8發正常子彈還要大,所以貝蒂埃步槍的彈倉也是格外突出。
正常來説,栓動步槍的子彈都是安裝在橋夾裏,士兵首先將橋夾對準彈倉,然後大拇指用力往下按,確認子彈壓入彈倉後,取下空橋夾即可。
這裏涉及到摩擦力和彈簧力量的問題,如果彈容量為5發,壓入彈倉是比較輕鬆的,而如果換成10發,壓入時所需的力量就比較大了,裝填過程經常會卡住或不順暢。
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如果因為換子彈而耽誤了大量時間,極有可能讓敵人取得優勢,所以哪怕是為了保證換彈的順暢,各國也要以5發彈容量為準。
還有就是栓動步槍本身的問題了,拉大栓的射速本來就比較慢,哪怕是號稱擁有“瘋狂一分鐘”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最高射速也就30發/分鐘,與射速500-600發/分鐘的自動步槍沒得比,所以不需要太大的彈倉。
總結一下,栓動步槍不是不能擴大彈容量,而是擴大彈倉之後,所帶來的壞處比好處更多,還不如原本的標準,所以各國才會遵守着五發彈容量的規定,很少有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