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在芒果台的一綜藝節目裏,一眾嘉賓在文物修復大師的帶領下了解文物修復知識。文物修復師拿出了四件修復過的文物給大家觀賞。
期間,袁姍姍單手拿着文物的中間部分,找到斷裂的痕跡,受到身邊人的提醒:“修過,你別掐他,等會掐斷了”,但袁姍姍滿不在乎的説了一句:“沒事,他可以再修復。”
因為對文物的言行舉止欠妥,袁姍姍被網友罵上熱搜,被指毫無情商可言。
身為公眾人物,電視節目就是他們的職場,職場如戰場,溝通交流也是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説錯話=做錯事。尤其是公眾人物的一言一行都被大眾關注着,更需要謹言慎行。
不止是明星在他們的職場上因為説話不得體而失去自己的工作,在普通人的職場上,也有很多人因為説話不經大腦,口無遮攔而得罪同事、領導,丟掉重要客户。
很多人覺得,自己是心直口快,是單純的體現,袁姍姍的父親就曾經在《我家那閨女》裏説她是個傻大姐,單純沒心機。
但單純也要分場合,生活中很多場合説話尚且要有分寸,在職場上説話口無遮攔,不僅會暴露了情商過低,更體現出了職業修養和能力的不足。單純不是不分場合亂講話的擋箭牌。
雖然上熱搜的當晚,袁姍姍就在微博為自己的不當表述誠懇道歉,並表示以後要謹言慎行,請網友監督。但還是因此損失了不少路人緣。
職場上説話不經大腦,只會讓領導不放心將重要的任務交給你,會因此失去很多機會,因為領導會考慮,這件事交給你,是不是會因為你的口無遮攔而給公司來帶負面的影響和損失。
卡耐基曾説:“一個人的成果,約有15%取決於知識和技能,85%取決於溝通。”説話讓別人舒服的程度,往往決定了職場的高度。一個人的嘴,就是他的履歷,得體的講話是所有職場人的一門必修課。
從袁姍姍在節目中的表現來看,明顯是沒有經過思考就脱口而出了,在講完“沒事,他可以再修復”之後,才意識到自己説的可能不對,尷尬的笑了。
很多人在説話時,都是想什麼説什麼,不考慮自己説的話是否合適,是否適合當前的場合,是否會給他人造成不快。
心無遮攔是坦蕩,口無遮攔是禍端。
2017年,昆明留學生楊舒平在畢業典禮上喊出“美國的空氣都是香甜的”被網友抵制,後來的偷偷回國面試屢屢碰壁,遭到國內的企業拒絕,口無遮攔讓她的職業生涯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其實袁姍姍不止一次被質疑過講話情商低,在《青春同學會》這一檔綜藝節目裏,袁姍姍也曾因為在節目中公開討論、詢問張小裴睡覺是否打呼嚕而讓其他嘉賓感到尷尬,並且事後在張小裴的澄清微博下堅持開玩笑而被不少網友吐槽。
佛洛依德説:“沒有所謂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着認真的成分。”在他提出的人格三要素裏講到:即使是無意為之的玩笑,也能反映出人格中本我的一面。説話得體情商高的人,開玩笑是為了活躍氣氛取悦他人,而不是拿別人的弱點開玩笑,有意無意傷害別人。
19年11月,萬達校招主持人在宣講會開場的時候説:“今天很榮幸來到美麗的濟南,山東大學的女生都很漂亮,我不由感嘆,山大的留學生真幸福。”這一涉嫌侮辱性的言論,當即引發現場學生抗議,事後被萬達以開除處理。
在公眾場合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暴露別人的缺點、隱私,哪怕不是真正的缺點,玩笑開過了頭,把下流當幽默,超出了尺度和界限,也會讓人感覺尷尬難堪。很多人自覺這是風趣幽默,開個玩笑不至於吧,但這不是幽默而是淺薄。作為成年人,説話需要考慮場合和談話對象的感受。
廣大網友之所以如此憤怒,就是因為袁姍姍的的不懂得尊重,在對待珍惜的文物上,沒有應有的慎重和謹慎,在文物修復師和其他嘉賓提醒了的情況下,依然用單手拿取文物。對待文物修復師的付出沒有應有的敬重,一句不以為然的“沒事他可以再修復”把文物修補看的太過簡單和理所當然。
曾經有個自稱985畢業的博主在微博訴苦,因為做的文件結尾缺少價格區間被老闆提醒,博主隨口對老闆説:“太懶了吧,要不要我餵飯你呀?”在幾天後博主被老闆開除。
得體的説話,要以尊重為前提,學會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
心理學認為,會説話不是一種本能,而是一種能力。本能是與生俱來的,而能力確實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習得提升的。在職場上要把話講的得體不出錯,也是需要方法和技巧加以鍛鍊的。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説:“此時此地此人説此事,這樣的説法最好;對另外的人,就應該用另一種説法。”
見什麼人説什麼話,一直是説話中的必修課。這是一種功底,也是一種修養,並不是一些人以為的圓滑世故,曲意逢迎。
在職場中,我們通常面對的是上級、平級、下級和合作客户。都要面臨打招呼的問。一個人説話是否得體,往往就從這些細節當中體現。
同級同事之間,對於一些關係比較親近的、年齡差距比較大的職場前輩,可以稱呼x哥,x姐,對於關係不親近或者年紀相差不大的稱呼哥和姐需要慎重,有的人會比較在意界限感,可能會引起反感。
對待不是特別親近的前輩,文化人、手工藝人、可以稱呼為x老師,不管對方夠不夠資格,作為職場的後輩,這是對前輩應有的尊重。
對待上級,一定要加上他們的職位,比如王經理,陳總監,如果不知道對方的職位,可以稱呼為領導,這樣既尊敬了對方,又不會引起不愉快。
一般來説,把握好職場的界限感非常的重要,比如説:異性之間不宜開玩笑,下級不宜跟上級開玩笑,晚輩不宜跟長輩開玩笑,即使真要開玩笑,也不要含有戲耍、逗弄的成分,需要有暗含尊重、褒揚的成分。
跟上級、德高望重的名人説話時,不要一味的奉承,溜鬚拍馬。空洞的讚揚只會讓人覺得虛假和尷尬。
不同性格、不同成長經歷、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會閲歷、不同身份的溝通對象,都需要恰如其分的把握好説話的方式、“雅俗”程度。不同人,付之不同聲;因人因事成説,因性因情用語,無需事半,亦能功倍。
魯迅先生有一篇散文《立論》非常生動的揭示了講話要注意場合。
一户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子,家裏人非常的高興。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大家看,想要討點吉利話,圖個好兆頭。一個人説:“這孩子將來是要發財的”,於是得到一番感謝。一個人説“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於是收到幾句恭維。一個人説:“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於是得到一頓暴打。
很多人的場合觀念淡薄,説話的時候不看場合,一時心直口快,講出來了才後悔。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如何判斷什麼場合該説什麼話呢?
①公眾場合不提意見
如果我們在大庭廣眾之下,給人提意見、批評別人,通常會讓被提意見的人覺得非常的沒面子。
人際交往中有一個“自我價值保護原則”,説的是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夠認可和尊重自己的價值體現,給自己“面子”,維護自己的自尊心。批評的建議私下説,就是維護他人的面子和自尊心。同樣的表揚的話要當眾説。
如果工作中有些場景不得不提出不同的意見,比如一些會議上,也要學會婉轉的表達,讓我們的意見更加舒服的被接受,不能讓領導或者同事覺得我們在針對他們,下他們的面子。
舉個例子來説,在表達不同意見時,不要説我覺得不對或者這個方法不可行,可以講先提出對方的優點,再提出自己的建議,比如:“我覺得這個方法在xxx非常的出色,我的想法是,如果能在這幾個方面採用xxx的方法,是不是會更好一點?”
給他人留面子,不僅顧全了他人的自尊心,也為自己贏得了好形象。
②適合的場合講適合的話題
例如在慶功會、晚宴等喜慶的場合,就不要談使人喪氣的話,在會議、談判等嚴肅正經的場合,講話要莊重,而且話題要集中。
在公眾場合要做到“不譁不驚”,不譁就是不要大聲喧譁,不驚,就是不要大驚小怪,不驚動別人。
出言有尺,戲謔有度,三毛曾經説過:“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朋友之間尚且如此,職場更不用説,把握好分寸感非常重要,説話一旦偏離了“度”,就容易得罪人。
很多人之所以在職場上人緣好能混的如魚得水,就是因為他們能夠把握好説話的尺度,讓人覺得舒服,充分給人留下好印象。
有尺度的反面是“失度”,也就是對人出言不遜、當眾揭人短處,把不該説的都説了。
很多辦公室大概都會有類似這樣一種場景:當大家都興奮的一起討論某衣服的上身效果時,冷不丁的就會有人跳出來評價一句:“你這麼胖,這件衣服不適合你。”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同事之間都很熟,開個玩笑無傷大雅,説話的時候就不會顧忌太多。但在職場上,也有一些敏感區域,是我們平時講話的時候,需要注意避免的:他人的年齡、身高、體重、長相、身體健康情況、晉升途徑、工資、開銷、私生活。不揭人短,不談隱私、不講壞話
不要吹噓自己的成果事蹟,人都喜歡關注自己,不喜歡被別人搶走風頭,如果在職場上沒完沒了的自我吹捧和炫耀,容易引來他人的厭煩甚至嫉妒。有能力的人保持謙虛和低調,適當的調侃和自黑,能獲得更多人的認可。
在開口講話之前,可以先問自己三個問題:這是否是真的,是否是善意的,是否是有必要的。
總結:説話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説話,但同時説話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一句話的背後可能暗藏許多的技巧,説得好得人笑,説不好讓人跳。每一個成功的職場人,一定是説話得體,讓人愉悦的高情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