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電影的真正結局
從宮崎駿的動畫電影《龍貓》上映,有心的小夥伴就發現和之前在日本發生的峽山事件,姐妹綁架案,有很多的巧合。並且在電影中也有很多暗喻,對應當時的峽山事件。
小月和妹妹小梅,跟着爸爸搬到鄉下生活,因為媽媽得了肺結核,需要轉到鄉下的醫院靜養。鄉下的房子是一棟很久沒人住的所謂的“鬼屋”,這個地方正好就是峽山。
小梅和小月對這個新家很感興趣,小梅在院子裏看到了揹着橡果子的小龍貓,就好奇跟着它,然後穿過長長的草窩,看到了一棵超級大的樹,見到了大龍貓。
一直到這裏,我們還是沉浸在只屬於宮崎駿的寧靜的夏天,無憂無慮,夏花絢爛,我們和小月小梅,一起回到童年時代的魔法院子。放聲大笑,伸開雙臂迎接風的來到。
其實故事就停在這裏也挺好。來到動漫的後半段,小梅的任性惹惱了姐姐小月,小月衝小梅大發脾氣,小梅出走,獨自一個人去很遠的醫院找媽媽,然後小梅失蹤了。
全村的人都和小月一起找,卻只是在池塘裏發現一隻和小梅看起來一樣的涼鞋。故事片段中當小月捧着婆婆遞給她的鞋子,詢問她這個是不是妹妹小梅的鞋子,小月雙眼中的恐懼,讓很多成年人瞬間有一種緊張的心疼,幸好不是。
慌了神的小月,去找龍貓幫忙找小梅,大龍貓召喚來貓咪巴士帶小月去找小梅,這裏是一個讓我們疑惑的情節,貓咪巴士為什麼只有她們兩個人可以看見。
最後一幕,小月和小梅,還有龍貓巴士坐在樹上,看望在住院的媽媽,這裏她們的媽媽説感到了她們的存在,再次讓我們浮想聯翩,只有生者感受到死者的存在,才會説這樣的話。
從這裏我們可以解析出的內容有三點:
第一點,就算從動漫的故事中解讀出很多細節,但是也不能説龍貓的故事來源就是峽山事件。
第二點,吉卜力工作室從來沒有正面回應過,即使宮崎駿的團隊在創作《龍貓》的時候,有來自於峽山事件的靈感,也是無可厚非的事。
第三點,宮崎駿在宣傳《龍貓》時説希望觀眾能帶着喜悦的心情回家去。所以就算是從峽山事件找到靈感,宮崎駿也是想通過悲傷以外的另外一種形式,懷念在峽山事件中受傷害的姐妹。
洗掉焦慮的心情淨化心靈空間
在《龍貓》這部動漫裏,沒有反面角色,只有孩子的眼睛裏這個世界的純真,鄉下怡人的青山綠水,恬靜的生活,小月和小梅,和龍貓一起享受輕鬆愜意的童年時光。
畫面中小月和小梅一起躺在龍貓的肚子上,時間緩緩流淌,一切都是剛剛好。成年人的我們看到這個片段,瞬間撫平心裏的不安,更是有很深的感觸。
每天一睜開眼就是房子車子孩子,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能考上好的大學。
因為要想要多掙點錢,加班都不敢喊累。
為了能換一個大一點的房子,我們不停的奔跑。
每天生活在緊張和焦慮中,就像上緊的琴絃,稍微一用力就會斷。
放下攀比心像孩子一樣暢快
宮崎駿大師擅長用孩子的視角,解釋成年人世界裏的生存哲學,就像故事中的小梅和小月,因為和大龍貓在一起,看着橡果種子發芽,就能開心到圍着小菜園轉圈,為小種子跳舞。
反觀在社會中生存的成年人,有這樣的一句話説,給孩子一顆糖他就能甜到嘴角上揚,給一個成年人一捧糖,他也不一定會笑,因為成年人想要的太多。
宮崎駿的龍貓世界裏,龍貓在車站陪小月和小玉一起等爸爸下班,小月把多餘的傘送給龍貓打,龍貓回贈小梅橡果子。
故事情節的每一處設計都顯現出了簡單的小美好,讓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中打拼的我們,暫時放下慾望,來到小月小梅的院子裏,一起到龍貓的大樹家裏去做客。
攀比心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性格成分,看到別人有大房子,我們就會鉚足了勁,也要換個更大的。看到同事換了新車,嘴上説着祝福的話,心裏告誡自己必須在今年年底也換一輛。
所以我們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沒有好心情和伴侶説説話,每天每天在攀比裏,我們焦躁,我們生氣,我們恨老天的不公平,為什麼別人有的東西,我們沒有。
很多人看宮崎駿的動漫,從少年到了中年,對於動漫中的故事,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少年時期待可以和小月小玉一樣,飛奔到大龍貓的身上,飛到天空看看。
成年後的很多人,再次看這部動漫,是被動漫中無憂無慮的生活所吸引,在草長鶯飛的六月天,我們放下所有壓力,坐在庭院裏,吃一根剛摘的黃瓜,看孩子們逗小蟲,跳水坑,其他的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宮崎駿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帶你從現實生活抽離,回到童年最初的樣子,今天的你,還記得當初肆意放聲大笑的感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