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媽愛叨叨
有温度 有深度 有態度 寶媽們都在關注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前幾天,兜媽的一位同事在為給孩子起名犯愁,精心挑選了諸多好聽的名字,奈何老公就是堅持一點,要孩子名字裏的第二個字是“華”。
因為孩子是隨父姓的,而到了女兒這輩,就是“華”字輩,這是家族規矩,絕對不能違背。
同事為此很鬱悶,覺得老公太過迂腐了,新時代的孩子,誰家起名還要受限於這些傳統禮教啊,而且這個字一加上,原先的名字美感全無。
同事最終還是隨了老公的意思,但關於“輩分”的話題卻遭到了大家的熱議。
有人説雖然是新社會了,但是家裏的老人還是很講究論資排輩的。
尤其是過年回家,面對一幫不怎麼熟悉的面孔,你要按輩分叫這個舅舅,叫那個姑姑,更誇張的是,有些明明年齡比你小得多的人,你還要喊人家一聲爺爺。
有什麼辦法,人家輩分大啊。
什麼是“輩分”?
通常來説,輩分就是指在家族、親友的長幼先後中所居的地位,每個人的輩分,在出生時就已確定,無法選擇和更改。
在過去,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甚至命運都會受到禮教的影響和傳統道德的束縛,日常生活中,晚輩要向長輩表達出尊敬,例如讓座、讓路,座次上也十分講究。
輩分還體現在每個人的名字上,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更重行輩之序和長幼之別,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
輩分相差太大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中國文化底藴深厚,傳統禮教由來已久,在日常交往中,很多人都十分重視輩分,哪怕是對方與自己的年齡相差甚遠,在稱呼上還是會按照輩分來喊。
雖然遵循傳統文化值得提倡,但這也免不了會造成尷尬:
網友A:我今年23歲,過年的時候帶女朋友回家見家長,我老家是山東的,家裏親戚特多,也特熱情。
吃飯的時候,女朋友坐我左邊,一個和我年齡差不多的男孩子坐我右邊,因為不經常在家,大家也都不怎麼熟悉,我們寒暄了兩句就各自吃菜了。
結果在敬酒環節,我右邊的男孩子忽然拿着酒杯站起來對我説:小爺爺,我敬你!
我當時整個人都蒙圈了,瞟了眼女朋友,就見她嘴巴張得老大,顯然是被這聲“爺爺”驚呆了!
這時候我爸趕緊笑着解釋:你倆雖然年齡差不多大,但輩分隔得大,所以他叫你爺爺也沒什麼不妥。
從那以後,我再見到那個“孫輩”的同齡人,都是一臉的尷尬,生怕他再叫我一聲爺爺。
網友B:28歲,座標四川綿陽。我們老祖宗是康熙四十二年帶着兩位妻子從山西晉城過來的,一共生了九個兒子,我們是老幺。
從祖輩發展至今,我們家在村子裏的輩分都是最高的,所以在稱呼上,我們家特別討巧,前幾年一個80多歲的老奶奶自稱是我侄女……
這在別人看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我們也都習慣了。
網友C:説多了都是淚啊,過年的時候我去給我二叔拜年,恰逢叔叔嬸子有事出去了,是一個和我年齡相仿的美女給開的門。
覺得乾坐着等有點尷尬,我就找話和美女搭訕,年輕人嘛,相談甚歡,朦朧中互生好感很正常,於是加了微信,還約好下次一起出去開卡丁車。
就在我以為自己26年單身狗生活即將結束時,叔叔嬸子回來了,見我們已經相熟了,嬸子趕緊介紹道:這是嬸子最小的妹妹,按輩分你要叫小姨……
我當時身子一僵,差點沒哭出來。
有人説,輩分是中國的傳統禮教,不管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要遵循傳統文化,尊師重道,不可亂了輩分。
也有人説,隨着時代的發展,過於講究輩分會給人帶來許多尷尬,都是年輕人,隨性一點就好。
那麼在一些相關的場合裏,例如給孩子起名字、飯桌上敬酒稱呼,我們究竟要不要遵循輩分呢?
贊同派:我是贊成將老一輩的傳統傳承下去的,長幼有序、注重禮教是為人的根本,並不是迂腐與頑固。
如果凡事都隨性而為,推崇所謂的“民主自由”,親情也就很難維繫了。
反對派:注重禮教並沒有錯,但是沒有必要非得體現在給孩子起名字上,也沒有必要在酒桌上一定要按輩分稱呼別人。
前者弄不好就會製造家庭矛盾,後者只會帶給別人和自己的無盡的尷尬,弄得彼此都很不自在。
兜媽寄語:
在許多人眼中,輩分已經與我們的生活隔離很遠了,但在走親訪友中,又免不了被提及。
在兜媽看來,輩分之説是值得傳承與遵循的,但這種傳承未必非要體現在每一件事情上,它更是一種精神,提醒着我們要尊師重道,敬老愛幼。
你有輩分相差很大的親戚嗎?你給孩子起名時有考慮過輩分嗎?歡迎將你的故事和想法分享給兜媽哦!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