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國大騷亂傳染“四大跟班國”:怒火蔓延,已成燎原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綜合

第一軍情作者:執戈者

種族主義的幽靈在美國肆虐:無辜者的生命在眾目睽睽下消失,反種族主義鬥爭點燃憤怒之火——並且,反抗的浪潮不僅席捲了美國大部分地區,還在向國際社會快速蔓延,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多國出現反種族主義迫害遊行示威,種族主義的毒瘤再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一向自詡為“燈塔之國”的美國,又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了它最陰暗的一面,“自由”“民主”的遮羞布被徹底扯掉了:警察以更暴力的方式對待抗議人羣,軍隊、國民警衞隊荷槍實彈直面手無寸鐵的公眾,特朗普直接定性抗議活動為“國內恐怖活動”,一再要求各州“採取強硬行動”,甚至不惜“開槍”……這混亂的一幕,戳穿了21世紀“燈塔之國”的“真實的謊言”。

怎麼辦?當反抗的潮流以排山倒海之勢洶湧而來,面對難以收拾的局面,美國又開始玩起了“甩鍋”的老套路。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稱,該事件是受到外國勢力的干涉,這些國家試圖借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干涉美國內政。而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後來的駐聯合國代表蘇珊·賴斯則直接把鍋按在了俄羅斯頭上。她宣稱,根據她個人經驗就能判斷,“美國的騷亂來自俄羅斯的劇本”。

面對從天而降的“大鍋”,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瑪麗亞·扎哈羅娃憤怒地懟了回去。扎哈羅娃形容這種説法是一個“厚顏無恥的宣傳鼓動”。有意思的是,就在賴斯説話的前一天,“今日俄羅斯”曾在報道中諷刺道“奧巴馬的助理蘇珊·賴斯知道誰要為騷亂負責了。你猜對了,就是俄羅斯!”看來,俄羅斯媒體對美國的套路已經徹底看透了。

扎哈羅娃之所以説美國政客“甩鍋”的行為“厚顏無恥”,因為“背鍋俠”不僅有俄羅斯,還有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國家——津巴布韋,這個遠在非洲的貧窮小國,也“躺槍”了。奧布萊恩把“借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干涉美國內政”的言論指向了津巴布韋,對此,津巴布韋外交和國際貿易部部長莫約發表聲明,就美國指責津巴布韋等國家試圖借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干涉美國內政進行嚴厲駁斥。那麼,津巴布韋真有能力“干涉美國內政”?這話恐怕只有白痴才會相信,而美國政客把誰當作了白痴,這就要看他們的“山歌”唱給誰來聽了。

俄羅斯與津巴布韋有理由感到憤怒。如果説支持抗議活動就是“干涉美國內政”,這種事情恰恰是美國的“朋友圈”內正在做的事情。據報道,在美國國內抗議示威愈演愈烈之際,歐洲多國也相繼爆發了反對種族歧視的示威活動,美國駐歐洲多國大使館遭抗議人羣包圍。繼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丹麥之後,愛爾蘭也爆發了大規模抗議。

當地時間週一,有超過5000人聚集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街頭,聲援在美國的抗議活動。示威者手舉反對歧視的標語,高呼“黑人的命也是命”“為弗洛伊德討回公道”,以聲援美國的抗議活動。要知道,愛爾蘭與美國的關係那可是相當特殊的,美國曆任總統中有27位都是愛爾蘭裔,美國咋就沒人批評愛爾蘭人“干涉美國內政”呢?

更值得一説的是加拿大的態度,這個向來唯美國馬首是瞻、經常替美國幹一些上不得枱面的“髒活”的國家,也有多個城市爆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從多倫多大遊行,到蒙特利爾暴亂,連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也站出來發聲,稱“對於加拿大人來説,美國正發生的一切都太熟悉了”。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沒有美國政客站出來説,加拿大“干涉了美國內政”。

俄羅斯與津巴布韋的無端“躺槍”,與美國對愛爾蘭、加拿大抗議活動的無視,這種鮮明的對比只能表明,所謂“干涉內政”的説法就是美國政府轉移矛盾焦點、抹黑它不喜歡國家的伎倆而已。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多國家喜歡“干涉美國內政”,甚至也沒有哪些國家真正有能力“干涉美國內政”,美國“內政”出了嚴重的問題,才是美國真正的病因。

為什麼一個黑人無辜慘烈會引發席捲美國的大騷亂,受害者一句“我無法呼吸”道出了本質,美國社會的嚴重種族歧視和貧富不均,已經到了讓越來越多的人“無法呼吸”的地步,這才引起他們為生存和公正而戰。亞特蘭大市民主黨籍市長凱莎·博頓斯指責説,正是白宮長期的白人至上主義尤其是特朗普政府的種族歧視言論,縱容了具有種族主義傾向的美國人。也正因為如此,在美國“無法呼吸”式案件才層出不窮。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米歇爾·巴切萊特指出,種族歧視在美國“根深蒂固”。皮尤研究中心發佈的最新報告指出,約58%受訪者認為“美國的種族關係十分糟糕”,超過半數非裔受訪者認為“美國不可能實現種族平等”。

哪裏有壓迫和暴力,哪裏就有反抗和騷亂,這就是美國正在發生的事實。無論是美國軍隊多麼強大,無論是美國警察執法多麼嚴苛,都壓不住那些慘遭不公待遇者的心頭怒火。正如NBA著名球星、飛人喬丹所怒斥的,“種族主義和對有色人種的暴力行為,在美國根深蒂固。我們受夠了!”

可悲的是,美國政客對此或只能進行着蒼白無力的辯護,或完全無視事實地“甩鍋”。顯然,隨着政治極化的加劇和政客的操弄,美國種族矛盾的傷痕正在加深,讓美國社會免於“無法呼吸”恐仍將長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