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説起來早戀,目光就要聚集在初高中的學生身上。家長們普遍認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應該學習,談什麼情説什麼愛,懂什麼是愛嗎?
然而我想問各位家長,你們那個時候沒有喜歡過班上某個同學嗎?
前幾天看了《少年説》的一個片段,一個女生站在台子上向下面喊話。
上來第一句問台下的同學們:“大家有喜歡的人嗎?”
同學有説沒有的,有説有的,還有的説:“有也不敢説啊。”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現象,大多數學生,當着老師、家長、長輩的面兒,是不會承認自己有喜歡的人的,因為這就像是犯了錯事一樣。如果説出來,會無意間被發現,立馬就被扣上早戀的帽子。不停地在孩子耳邊嘮叨、叮囑,告訴孩子不要早戀……早戀就成了一件壞事。
然而台上的這個女生,自信地説出:“我有!”
台下的爸爸媽媽相視一笑。
然後這個女孩兒還是訴説自己的故事,她和普通的學生一樣,在某一段時間裏,發現自己會關注班裏的一個男同學,她開始猶豫自己是對還是錯。
她説:“在我們這個年紀,男生喜歡女生,女生喜歡男生,好像是一件錯誤的事情。”
然後她猶豫一段時間後,向爸爸媽媽坦白了。然而,她的媽媽給出的反應簡直能寫進教科書。
媽媽聽完女兒的坦白後説道:
「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嚮往真善美的,肯定是因為那個男同學有值得你去喜歡、關注的地方,你才會去欣賞他、關注他。」
「媽媽希望你能把這份美好的情感保留在心裏,把他當成你的榜樣和目標,這樣以後,也就會有更多人來欣賞你、關注你了呀。」
女兒接着對台下的媽媽説出這樣一番話:“媽媽,聽完你説的話之後,讓我放心很多,你讓我有勇氣面對自己真實的感情,你讓我意識到我做的並不是錯事,現在我的也慢慢地變得更優秀、更自信,謝謝媽媽!”
“早戀”一詞只出現在中國
在英國,年滿16歲就可以結婚,在美國,男孩年滿14歲,女孩年滿12歲,只要是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而在中國,我們的18歲要面臨高考,這時候戀愛可能會影響成績。於是,“早戀”這個詞在長輩這裏就帶有了否定的情感色彩,而且只有中國的父母這樣説。
然而,青春期的孩子,情竇初開,情感這種東西不是自己能抑制住的,跟孩子嘮叨多少遍不許早戀,但是孩子的情感來到時,孩子也是不受控制的。
這是因為孩子的情感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
在《別跟青春期孩子較勁》一書中就指出青春期孩子情感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是:
9-10歲時經歷的第一個階段:異性排斥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身體發育開始有了生理變化,出於自尊心,怕被人嘲笑,所以會排斥異性。
12-13歲時經歷的第二個階段:異性吸引階段。會持續2-3年,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渴望得到異性的關注。
15-16歲時經歷的第三個階段:異性眷戀階段。孩子會開始對異性充滿眷戀,但是又不敢開口表達。
家長們口中的“早戀”其實只是孩子情感發展的必經階段。
反對,只會讓孩子更加不會面對自己的情感,失去了愛的能力
有不少“乖孩子”,上學的時候特別聽父母的話,爸媽不讓早戀,所以拒異性於千里之外,以至於到大了都不敢面對自己的情感。
真正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自己反而是個情感白痴,什麼都不懂,相親時,會被媒人介紹説是老實,但其實是根本不懂女生的心,甚至被人説成不開竅,根本原因是不知道如何面對,如何表達。
接受孩子的情感,是最安全的教育
這位媽媽的回答,反而讓女兒能用正常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情感,而那些從一進入青春期就被灌輸“早戀不好”思想的孩子,在自己出現愛慕某一異性這樣的情感時,反而是帶有負罪感的,會藏着掖着瞞着父母,反而會做出錯事吃下惡果。
公司裏一位95年的同事説自己上初中的時候,她的媽媽告訴她:“如果你有喜歡的男生,媽媽不反對,但你可以帶來讓媽媽看看嗎?”
她的媽媽在60、70後當中,能有這樣的思想,已經算是非常開放前衞的了。
因為她知道,孩子説出來總比瞞着強,至少能指導女兒,跟女兒討論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感,反而能把女兒往正確的路上引導,這樣反而更安全。
就算父母想得開,但孩子還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可能出現情感悸動時也不會主動跟父母訴説,那麼家長就要自己去關注了。
如何察覺孩子是否正在經歷情感悸動呢?
●開始注意打扮,尤其是在過一些情人節、聖誕節的時候會特別注意;
●放學時間突然變得不固定,經常回來過早或過晚,都有可能是孩子早戀了;
●情緒反覆無常,別隻單純以為是青春期特有的情緒波動,很可能是跟男生/女生吵架了,或者又和好了,他們之間的互動都會影響到彼此的情緒。
●學習成績下降或老師反應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不能以偏概全,要綜合來看,如果上述這些情況都有,那很可能你的孩子早戀了。
父母怎麼做?
《少年説》上那位媽媽的做法就是“參考教材”。
●不粗暴制止;
●好好跟孩子聊聊早戀的話題。
攤開了説,還能告訴孩子這樣的情感應該怎麼處理,還能引導孩子守住這份美好的純真,教女孩子保護自己的安全,教男孩子學會護女生周全。
家長們可以跟孩子談談自己上學那會兒是什麼樣的,回憶一下自己的青春,跟孩子交流起來可能更輕鬆,別動不動就質問孩子。
你看到孩子愛打扮了,看到孩子回家晚了,質問孩子“你最近怎麼突然愛上打扮了?”“你最近回家總是很晚是怎麼回事兒?”
這樣的質問,爸爸媽媽是想試探孩子,但孩子往往會討厭這樣的説法,不如跟孩子説説自己那時候突然這樣的時候,發生了什麼。比如“媽媽想你這麼大的時候也是開始喜歡打扮的”,然後跟孩子説説你那時候的真情實感。
當父母不再端着架子的時候,孩子也會敞開心扉。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包容、理解、愛,是給他們最好的成長養料。多一些真情實感的交流,少一些猜忌、質疑和否定,會讓孩子更平穩的度過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