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俗習慣是對文化的最好體現。
近些年,隨着復興漢文化的不斷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保護漢族文化的隊伍之中。
因為,我們是漢族人,我們有必要保留好老祖宗一脈傳承的東西。
然而,説起漢族文化卻不得不説不説起日本了。
對於日本這個面積不到50萬平方公里的島國,大多數人的印象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侵華戰爭,經濟水平高等。
可她卻又是目前為止,全世界漢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國家。
説到日本是漢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國家,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吳泰伯前往日本,再到後來的徐福,以及大明滅亡後一大批漢族人遠逃海上。
一位日本的史學家曾經説過:“不是我們的祖先同化了彌生人,而是彌生人就是我們的祖先”,這裏的彌生人指的就是大陸漢人移民。
由此可見,日本和大陸人其實是同一個族羣出生的,確切的説,日本就是漢人。
從長相和外貌來看,日本絕大多數人長的和漢族人一模一樣,當然也有高鼻深目體毛髮達的原住民阿伊努人,但畢竟是少數。
日本為何能夠保留最為完整的漢族風俗習俗呢?
首先,和它島國的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
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在大多數的執政領導者都沒有過多的涉及到對於日本的管理。
使得他們沒有經歷過五胡之亂,沒有經歷過蒙元滿清等異族的殖民統治。
其次,在於日本明治維新的政策。
即便在當時勵志圖新的情況下,日本天皇仍然堅持了相關的風俗習慣,沒有大範圍的接受西方思想,保存了原有的文化基礎。
到了現代社會,仍然有大量的日本人會選擇在大型節假日穿上和服的風俗習慣。
第三點,日本人保留了漢族老一代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更加追求產品的質量。
不論是我們以前所聽説的,30年只做一份壽司也好,還是追求藝術也罷,都是對於傳統漢族習俗的繼承。
隨着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劇,漢族文化受到的衝擊力也越來越大。
卻只有這個地方,仍然保持了最完美的漢族風俗習慣!
人力搬動房子,是舊時代鄉鎮地區的風俗,難得一見。(馬來西亞《華人文化旅遊節: 掀歌巴雅熱潮 處處見美娘" href="/zh-mo/complex/tacmxotRdQ.html">星洲日報》)
中國僑網10月16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在久遠的年代,搬家是一種動員百人的勞力活,你會看見數以百計的村民合力抬動一間房子,一步一步的移動,從一處到另一處。這種人力搬屋的文化,卻是人類發展的一種智慧體現,它充份發揮睦鄰精神,展現團結就是力量!
不過對現代人而言,這種“搬家”模式大家只聽説,或者在舊照片和影片中見過,不曾目睹和經歷。
人力不足,丹土生華裔協會出動挖泥車助力。(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葉興再(右)發號司令,和村民各就各位,移動房子。(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日前,作為馬來西亞吉蘭丹土生華裔文物館的百年老房,就進行了搬動,重現人力搬運房子的傳統風俗。
儘管僅僅移動6公尺的位置,但卻耗費了1天半的時間才完成。
這間百年老房坐落在丹那美拉市花園住宅區的萬阿末路,面積是208平方公尺。
葉興再(右)發號司令,和村民各就各位,移動房子。(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老房全採用“真艾木”(Chengal)興建,結構紮實,建築風格保留得完整,富有土生華人的文化和傳統建築面貌。
林永隆:出動挖泥車助力
為文物館項目穿針引線的工藝大學教授林永隆説,百年高腳屋共有24個柱子,還沒計算小支的柱子,每一支大支的柱子必須要有4個人一起搬動,至少需要整百人協助。
“原本預算一次過百人一起移動房子,但是人數分成兩批,在遷移時會比較吃力,因此出動挖泥車助力。”他説,搬屋子的文化很有趣,這種文化以前有,只是現今生活難以看見。其實這樣的文化是非常好的,可以緊密社區聯繫,凝聚甘榜人的力量和心,這種精神值得傳承。
村民守望相助,重現人力搬動房子的風俗。(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建築結構較複雜
另外,他指出,葉英明老先生的舊居,是非常特殊及有歷史意義的建築。這種建築在20年代的馬來亞非常流行,只有有錢人才有能力建築,因為它的結構比較複雜,看起來很現代感。因此,這間房子也彰顯了葉老當時的社會地位。
他説,當時,這種款式的房子作為華人傳統房子是相常少見的,因為必須聘請有名的馬來工匠來興建。“它是從傳統進化成現代的一種過渡期建築風格的房子。由於傢俱文化的引入,因為要擺放傢俱,所這種房子比早期的傳統房子的屋身比例更高。”
工匠在屋子下方的柱子四周架上木條,再使用圓形鐵管的滾動原理,對房子進行人力移動。(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他還説,這種轉型中的建築風格的房子,是非常少有的,而且全馬乃至全世界,只有吉蘭丹州有。因此,應該受到保護和珍惜。吉蘭丹土生華人其實是選擇性的融入了一種馬來人的生活方式,比如你去到他們的家裏,通常只看得見一種傢俱,就是神桌,而高腳屋的地板就是他們日常生活及活動的平台。他們的生活就是坐在地板上,睡在地板上,吃飯也在地板上,幾乎做什麼都在地板上。
這種文化在建築結構上體顯,所以説,建築是一面文化的鏡子,這種房子是一種文化交融的遺產!“吉蘭丹其實有許多建築風格特別的高腳老房子,大家不要覺得這種房子的老舊而感到丟臉,實際上,它就是一塊寶。”林永隆表示。
林慶豐:保存祖輩回憶
吉蘭丹土生華裔協會主席林慶豐指出,該會成立於1989年,全丹目前有3000多名會員,加入的會員,父親及孩子都必須在吉蘭丹出生,而該會致力於打造文物館,旨在保存祖輩的回憶。
林慶豐(左)也是首次親自參與遷移工程,很有成就感。(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他説,古時候傳統屋子,若要進行搬遷是要用人力扛走一棟房子。這種羣體的勞動,是要相互扶持與配合才能辦成,這也是土生華裔的精神所在。
“對城市人來説,這個舉動簡直是匪夷所思。其實,這是舊時代鄉鎮地區的風俗,是難得一見的,也是我們第一次參與的。”
“以前我也只是老聽人家説過,這是我第一次親自參與遷移工程,很有成就感。”
黃國華:第一次接觸人力搬屋
促成這次人力“搬屋”計劃者,除了有一班來自各地的吉蘭丹土生華裔協會會員獻力,其幕後功臣更少不了策劃及探索這次搬運技術的退休建築工,即現年67歲的黃國華。
黃國華本身從末接觸過這種人力搬家或移動房子的工作,他也是經過一番摸索和構思,才決定在屋子下方的柱子四周架上木條,再使用圓形鐵管的滾動原理,對房子進行人力移動。
黃國華利用了5天的時間,和數位馬來工匠完成有關架設,總執行工匠是61歲的仄依布拉欣。“我也是第一次接觸,以前從來也沒有學習過這些技術,即然要移動,唯有想辦法咯。”
葉興再:高腳屋經歷2次“遷移”
説到這間擁有百年曆史的傳統高腳屋,不得不提起葉氏家族的大家長,已故葉英明老先生。他是吉蘭丹土生華裔文物館主席葉興再的祖父。
這間百年老屋是1920年建成,是葉英明的舊居。之後由葉興再的父親,已故葉文央老先生繼承。
葉興再是3年前知悉丹土生華裔協會正在尋找地方興建文物館,於是與父親葉文央商量,得到父親的同意,捐獻這座高腳屋給丹土生華裔協會,作為永久文物館。
這間高腳屋經歷了2次“遷移”,第一次是從逾300公尺外搬動至現址,而這一次,只進行了6公尺的挪位。“房子第一次遷移是在80年代,當時也是號召村民一起抬動高腳屋,大概移動了300多公尺,當時借用人力方式完成。”
葉興再受詢時説,這間房子在經過第一次搬遷後,就不曾移動,由於要發展成為文物館,所以進行了詳細的土地測量。未料測量後發現,老房子離地界很近,屋頂則越過了隔鄰的土地範圍,為了長遠打算,因此展開了這一次的短距移位。
該協會分別於2個週末,先後花了一天半的時間,號召了百名村民,齊心合力地把文物館建築進行移位。
黃崇鋭:受泰國民間文化影響
這次百年老房的搬動過程,也獲得吉蘭丹華人文化及歷史協會會長黃崇鋭到場瞭解情況。
黃崇鋭認為,土生華人的這種傳統搬家文化,或多或少是受到泰國民間文化的一種影響。因為丹土生華人受泰國人的影響,比馬來人多,而第一代華人到來丹州,娶的多數是泰國女子,又或者入贅。
不過,這種文化實際源自那裏,他則表示無從考究。黃崇鋭也是生平第一次目睹傳統華裔房子進行人力搬遷,這是值得記錄和見證的。
葉亞紀(28歲):人生難得一次經歷
“很榮幸能夠參與這歷史性的的一刻,我想,這可能是我這一生人難得一次的經歷了。這項活動很有意義,能夠參與其中,我有一股莫名的成就感。”
李勇璁(23歲):更瞭解土生華裔文化
“我也是第一次參與人力搬屋活動,真的還蠻吃力的。不過,我很高興自己有幸參與這種傳統活動,以對土生華裔文化有進一步的瞭解。
(2017-10-16)
我們都知道,重陽節是很有意義的一個節日,是在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根據日曆顯示,今年重陽節的具體時間是在10月28日星期六。下面讓我們具體具體來看看吧!
重陽節是農曆的幾月幾日
農曆9月初九。
重陽節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之前的年代,在《呂氏春秋》的《季秋紀》裏面就有記載: “(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重陽節作為我國四大祭祀節日之一,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因為我們國家對祭祀先人有着很強烈的念頭,因此在重陽節當天可以説是煙火紛紛,到處都會有祭祀的活動出現。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是指農曆九月九日那天,因為在《易經》中,“九”為陽數,“六”為陰,所以,農曆九月九日,“重九”,則為“重陽”,“九九”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因此,祭祖和敬老活動常常在重陽節進行。由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可知道,插茱萸、登高是重陽節的風俗,因此,重陽節又稱為“登高節”、“茱萸節”此外,因為在重陽有和菊花酒的習慣,所以,也稱“菊花節”,重陽節始出現在三國時代,見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
重陽節的歷史由來,重陽節最早形成於戰國時期,在唐朝正式被定為民間節日。
一、重陽節的神話傳説
相傳在東漢時期,有一瘟魔,它的出現會使家人病喪,讓百姓受盡了蹂躪。桓景一家也是受害者之一,桓景於是決心拜師為民除害,經過萬般努力,練就了一身非凡武藝。在九月九日瘟魔出來作惡的那天,其仙長送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着仙鶴趕回家去除魔。中午時分,瘟魔衝出汝河,由於聞到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臉色突變,便戛然止步,此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把温魔刺死劍下。由此,在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被流傳下來成為風俗,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又因為“九九”寓意長久,所以,重陽節還寓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並在1989年被定為老人節。
二、歷史考證
重陽節不僅具有神話傳説,在歷史上也有兩個起源考證。其一先是在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中《季秋紀》有記載。接着在漢代《西京雜記》和《荊楚歲時記》中亦有相關記錄。其二是在《夏小正》中所稱的“九月內火”,古代祭祀大火的儀式是原型之一。
至今日為止,重陽佳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是,其風俗依舊盛行,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一些地區把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中國政府在1989年則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倡導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重陽節的習俗
1、賞秋
人們一般在當天會抽出一點時間去登高賞秋,感受該季節的獨特感覺。當然除了賞秋,還有一些地區有曬秋的習俗,這種習俗一般是北方地區比較興盛,因為他們這種地形比較陡峭,而且不平整,甚至可以説很複雜,因此他們總是會在秋天擺放一些農作物,或者掛一些農作物去曬乾,久而久之也就變成一種習俗了。
2、登高
人們常説重陽節要登高,那是因為重陽節的時間段比較好,在金秋九月,所謂天高氣爽,是出行的最佳時期,在重陽節去登高,可以更加心曠神怡,而且某些人還深信登高能夠健身祛病,因此也成為了重陽節的習俗之一。
3、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被稱作花糕,一般使用菊花進行製作,因此又可以叫做“菊糕”。而且這種糕點不能隨便吃,一般會在重陽節剛剛天亮的時候,由父母把糕點切成片,然後貼在兒女的額頭上,接着還會念誦一些奇怪的語句,其實這就是一種祈福的過程,希望先人能夠保護子女平安,能夠得到好運,而這正是古人制作花糕的本意。
(2017-10-19)
在本週,有關“日本新科世界拳王木村翔,戰勝中國傳奇鄒市明後仍生活落魄,還在送酒打工”的假新聞被揭露戳破後,木村翔在個人社交網站賬號上新上傳了一段視頻,更徹底顛覆了人們對這位”勵志拳手“的認知。
本週三,木村翔在社交網站上傳了一段視頻,是他跟友人一起逛日本風俗店的情景,其中有3名衣不蔽體的女郎,對着木村翔的拍攝對象————他的朋友做一些淫穢的動作,背景音裏能聽到多個男人的笑聲。
中外兩國網友都在木村翔的社交賬號上留言表示批評,結果木村翔連夜刪剪了視頻中的淫穢內容。自打7月28日在上海進行的曠世之戰中爆冷戰勝中國大滿貫拳王鄒市明以來。過去70天的時間裏,木村翔在日本、香港、澳門和台灣等地到處參加商業活動,購物血拼,吃喝玩樂,從這次新曝光的視頻來看,又有升級為“吃喝嫖賭”之嫌。
這樣一個木村翔,一邊對外發着自己“贏下金腰帶後仍然辛苦送酒”的視頻,一邊到處衣着光鮮的出席活動吃喝玩樂,這跟我們從電視劇裏看到的很多日本人都一樣:人前謙恭有禮恨不得90度彎腰鞠躬,人後暴露出本性。對這樣的拳手,必須支持鄒市明打好二番戰,贏回金腰帶教他做人!
(2017-10-12)
“叫魂”是針對失魂的行為,失魂俗稱丟魂兒,人為什麼會丟魂呢,按照民間的説法是往往是受到驚嚇等意外事故後,靈魂離開軀體,四出遊蕩,找不到歸宿,就剩下沒有靈魂的肉體。
當然,失魂也未必就一定是因為意外或者驚嚇造成的,還有一種原因,那就是相思,《聊齋志異》中的《阿寶》,單相思的孫子楚的靈魂就跑到了夢中情人的閨閣裏,軀殼卻躺在家裏。
失魂的人的靈魂會四出遊蕩,《子不語》中莊生離開朋友的陳氏家後,過橋的時候失足跌了一跤,靈魂就離開身體了,然後他的靈魂又返回陳氏的家裏,他自己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是個靈魂了,看見朋友在家裏下棋,就跑過去搭話,結果朋友像聽不見一樣,他就指畫棋盤,朋友卻害怕的跑回室內。莊生無奈,只好回家,走到橋頭,又跌了一跤,這一跌,靈魂又回到身體中了。
叫魂儀式
失魂了就要叫魂兒,清代文言小説集《翼駉稗編》説到:“世俗遇小兒驚嚇,夜卧不安,即以小兒貼身衣置鬥中,炷香灶前拜祝畢,一人抱鬥呼其名招之歸,一人應曰‘來矣’。越俗謂之收魂,楚俗謂之叫魂”,吾常則謂之收神,往往奇驗。
叫魂也不是順便叫的,上文説到起碼要兩件東西,一個是鬥,一個是衣物。而且衣服特別重要。
人的靈魂與所穿着的衣服之間似乎有着一種特別的關係,人的衣服對人的靈魂有着一種特別的吸引力,透過衣服為媒介,便可以把靈魂叫來。
叫魂叫魂,“叫”是一定的,就是嘴裏一定要不停的大聲叫着失魂者的名字,聲音要大,否則靈魂聽不見,要一直的叫,靈魂才能找到方向。
唐代《通幽路》記載盧纘暴亡後,他的侄兒一直不停的叫他的名字,叫到最後,居然把他的叔父叫醒了,叔父醒後説,他去一個貴人家裏喝酒,聽到他的侄兒叫他,於是向主人告辭,“主人苦留,吾告以家中有急,主人暫放我來。”沒多久,盧纘的靈魂又被請去喝酒,侄兒只好再度叫魂,直到天明才把叔父叫活,然後叔侄二人趕緊逃離了這個鬼地方。
叫魂一事,在民間依然存在,據説有時有神奇的效果。
(2017-10-13)
農曆十二月和正月是客家人傳統的過年時令,現在我就帶各位看官領略一下300年前客家人過年時的多姿多彩的風俗長卷吧。
十二月來又一年,小寒大寒節氣完;
百般生意討賒賬,速速收清莫延纏;
正載客,走水路,飄河過海船上住;
艄公腳子慣撐船,鐵鐃竹篙並搖櫓;
扯篾纜,上高灘,掛起風篷過深潭;
老闆船頭擺船尾,天涯海角走幾番;
貨物愁買又愁賣,不得早歸又是難;
納錢糧,到庫房,徵銀本色並秋糧;
免得經承圖差別,買田又愛税契房。
[解讀]:十二月已到年尾歲末,年味漸濃,小寒大寒節氣一過,一年又將過去,百樣生意討清賒賬,快快收清切莫拖延,那時行旅商賈遠道而歸的主要靠走水路,飄河過海,備嘗艱辛,全程都在船上吃住,那時最拉風的可是船長和大副(老闆和艄公),一條大船在他們手中如掌中玩物,進退自如,看着他們一會用鐵鐃,一會兒用竹篙,時而搖櫓,時而扯篾纜,掛風篷(帆),覺得他們走遍天涯海角,看慣天南地北的風景和人生百態,船客一肚子羨慕嫉妒啊。做各項生意真是艱難的,貨物既愁買又愁賣,雖然快過年了,非常想回去和家人團聚,但要收賬,要清貨,也是不能早早歸鄉呀。皇糧國税天經地義,歲末納清到官庫,交的銀兩成色要正,秋糧交納質量要好,免得差人要費心檢驗,勘察差別,買田買房的可要到官府交清契税啊!
二十日,要探信,文武官員就封印
地方鄉約無人投,賊情人命無審訊
二十三,燒灶疏,灶君菩薩上天去
全年一家大小事,上奏玉帝無隱私
攬尿桶,戽塘泥,將交下手去放魚
再來捱到二十六,大家又講過年墟
到了臘月二十日,文武官員封印,公人放假,不再辦公了,地方上的糾紛沒人理會,偷盜人命官司也暫停審訊。二十三,是灶君上天的日子,要準備好的食物款待辛苦一年的菩薩,不然的話他的權利可大啦,一家人全年的好事糗事,他可要原原本本地奏給玉帝的,把尿桶洗乾淨,清理戽淨魚塘水和淤泥,好交給下手來年的再養魚,時間飛快,轉眼就到二十六,鄉里鄉親又講赴年墟的事情了。
入年家,愛掃屋,抹淨神龕回神福
窮人糴米來過年,富人封倉不糶谷
問清人家大小賬,不欠人錢便是福
愛買幾件小東西,油鹽椒醬及爆竹
三十日,添一歲,南朝番國皆同理
爆竹一聲舊歲除,清早就供歲飯米
夜來點着照歲燈,大錠花邊好磧歲
我今寫了一年完,要像後生留心記
(臘月)二十四,客家人入年家(界)了(表示正式過年了),房內院子,上上下下,洗刷和清掃乾淨,仔細抹淨神龕,虔誠且認真,感恩他們一年的護佑。窮人沒有出產和收入,只得糴米還賬來過年,富人志得意滿,倉庫貼上封條,安逸地等待過年了,一年中大小賬目,收入付出都要問清楚和清理分相(清楚),不管生活多麼艱辛,不欠別人錢財就是福啊!
大年三十,添上一歲,南天北地中國番邦都是同樣道理呀,放上一掛爆竹,舊年快過去了,請早要供上歲飯,祭祀天地和祖宗,夜脯點照歲燈,一家大小同守歲,大個花邊(銀元)拿來壓歲,祈盼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全年安康,我如今寫到了一年結束,你們後生要留心記牢我們客家人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風俗和規矩呀。
元初一,早開門,放爆竹,喜氣新
點蠟燭,裝香燈,像前拜,燒紙錢
燈光火,早夜連,蠟燭台,兩邊排
香爐內,檀香堆,桌圍帶,掛起來
台前供養盡新鮮,湯皮散粄用油煎
門冬瓜線紅柑子,龍眼荔枝糕餅軟
茶匙茶盞茶壺子,桔餅點茶再食煙
[解讀]大年初一,大夥都早早開門迎春接福。放上一掛長長的爆竹,喜氣撲面而來。供桌上先點上一對蠟燭,香燈點亮添油,在正廳的祖宗畫像前燒些紙錢拜上三拜。(感念祖先,祈福納祥)。大廳廂房燈火通明,連宵達旦,大紅的蠟燭排在兩邊,喜氣非常,香爐燃燒起芬芳的檀香,供桌換上喜氣的圍帶,桌子擺上的全是豐收和時鮮,油煎的湯皮,米散粄,豆腐,餈粑和禾米粄散發出穀物的天然芳香,碗、盤、碟,乾淨且齊全,還有門冬瓜線、柑橘、龍眼、荔枝、糕餅糖點果品琳琅滿目,擺好茶匙茶盞茶壺子,而後就着桔餅泡上一杯綠杯愜意地點燃一壺水煙。
傳盒一座擺開看,拜了新年就出門
神壇社廟都去拜,祖公堂上賀新年
無事之時好着棋,圍棋象棋有贏輸
戒別紙牌切莫打,送了錢財惹是非
大細子人好嬉遊,雙手無閒拍棉球
或用腳來踢毽子,輸了他人不知羞
[解讀]在家拜了新年該出門走走了,傳合裝上三牲果菜,周圍的廟宇社公壇都要去拜上一拜,大家齊聚祖公堂上慶賀新年,感謝祖宗和神祈過往的庇佑,並請神佛和先祖繼續護佑村莊平安,人壽年豐。
拜了神仙和祖宗,初一是一年最清閒和歡樂的日子,圍棋、象棋各自擺開了陣勢,也有的去打紙牌的,少年人最沒閒着,一堆堆在拍着棉球,更多的少男少女在踢着毽子,老人們看着欣喜,多麼青春和活力,贏了輸了也不必在意。
初三初四拜新年,婿郎男女到家門
或請新親來相見,丈人老去及外甥
豬肉食完並臘鴨,蒸醋魚凍共三牲
浸酒開壇用大碗,歡歡喜喜賽譁拳
初三初四就要互相走動出村門了,女兒女婿來家拜年,或者請新親新戚來聚集會面,老丈人、表親、外甥等等聚在一起熱鬧又喜氣,擺上豬肉、臘鴨,白斬雞、蒸魚凍(加上豬肉)是客家人常用的三牲,用大碗舀上滿滿的水酒開懷暢飲,喝着喝着就划起拳來增添節日的氣氛。
大富人家更排場,鮑魚鯗翼馥馥香
海蔘燕窩雞絲肉,魷魚蝦米做清湯
黃螺蟶乾拿來炒,蜇皮海帶合辣姜
肉圓包子來湊樣,也有酥骨上沙糖
極好晡魚煮豆腐,燜爛豬蹄錫盤裝
閩筍豆芽蘿蔔線,好貼肝肺豬肚腸
調羹舀來筷子夾,大家食得飽非常
[解讀]大户人家過年更是排場,鮑魚、明虎(墨魚)的香氣透過高高的院牆飄在四周,海蔘、燕窩、雞絲肉、魷魚、蝦米等用來做清湯,黃螺、蟶乾先用油炒,蜇皮、海帶要加上去腥的姜、蒜、辣椒調味,肉圓、包子錦上添花,還有煎好的沙糖排骨香噴噴,上品的晡魚煮豆腐,整隻豬蹄燜爛後裝上錫盤忒大氣,潔白的筍乾,清新的豆芽、蘿蔔線,家養的豬內臟豬肝豬肺豬肚腸用醬油醃製。滿滿一桌山珍海味,大家食指大動,湯匙筷子齊上陣,吃得心滿意足啊。
客家人團團圓圓過大年 圖片來源:網絡
許多花生瓜子仁,廳下地面要掃光
客人頭上戴緩帽,身穿袍套闊和長
棉綢繭稠羊皮襖,汗巾煙袋在身旁
新衫新褲新帽子,鑲鞋緞襪配相當
[解讀]客人走了,地下的花生殼瓜子皮,要趕緊打掃乾淨。大過年的,大家穿戴一新,上了年紀的客人頭上戴着綏帽,身上穿着平常難得見的袍套顯得寬鬆自在,有的講究的(穿的)棉綢或繭稠的羊皮襖子,雪白的汗巾和煙袋帶在身旁(有閒階級的標配啊),一身上下簇新打扮,腳上鑲鞋緞襪配着非常得體時尚。
衣食兩般難記了,略提幾件講別樣
大鬧花燈喜者多,抹漿褙紙小心摹
破開竹篾扎圈子,龍燈馬燈去穿梭
轉瓏竅妙有消息,船燈扇燈鬧陽歌
碗鑼盤鼓並色板,打起大鈸大銅鑼
笙簫笛子同吹起,彈琴唱曲兩相和
風流浪子台上跳,花鼓雙雙兩公婆
上鄉游到下鄉轉,點心食得也還多
星光半夜歸來睡,十分辛苦論蠻拖
[解讀]過年時候的美食美衣難以盡述,另外講一些文娛活動吧,鬧花燈增添節日氣氛,抹漿褙紙要一絲不苟,用刀破竹篾扎一個大輪廓,還有龍燈、馬燈也來回穿梭,各色燈點上蠟燭轉動玲瓏唯美,船燈扇燈在鬧騰新春,大夥都喜愛,那些客家十番音樂,小的樂器有碗鑼、盤鼓、色板,大的是大鈸和大銅鑼,還有笙簫、竹笛一同吹起,猶如天籟之音,彈琴唱曲非常和美,看看台上唱戲的,風流浪子在台上蹦蹦跳跳,很是滑稽,也有台上演的兩公婆引得眾人鬨堂大笑,從早到夜,從這村到那村,宵夜點心吃得飽飽的,一直到半夜三更才回村睡覺,自然是辛苦異常的羅。
也有陣班去打獅,裝成小鬼極醜粗
舉棍之人做猴子,鈀頭鈎刀愛學師
藤牌短刀手中執,鑽過劍門險且痴
正月十五是元宵,沖天躍子半天高
金盞銀盤締締轉,花筒金菊夜來燒
道士請做三官會,上元天官賜福朝
[解讀]也有班子去打獅的,妝扮成小鬼的很是醜陋誇張,手拿棍子的扮作猴子,鈀頭鈎刀等器具舞上一番,這些都要拜武師學藝才成的,看手執藤牌短刀的作為防守,還有表演穿劍門的雖然愚痴但也是有些風險和武功的。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晚上衝天的躍子帶着尖叫音響飛到半空,紙紮的金盞銀盤在團團圍轉,賞心悦目,爆竹做成花筒金菊,燃燒起來絢爛光彩,鄉村請道士來做三官會,希望上元天官賜福鄉村,賜福村民。元宵一過,客家人過年就結束了,生活迴歸常態,各自忙着各自的活計了。
(2017-10-12)
據高華村老人介紹,遊兵遊將就是在“上刀梯”後必須舉行的一項活動,帶着他們的“120兵頭”圍着立刀梯的地方轉圈,人死後要“打道場”,由這些“兵頭”帶路去老君門下報到,證明此人以前已經上過刀梯,才可以認祖歸宗,這樣以後子孫後代燒紙燒香才收到。
圖為:“遊兵遊將”活動——整裝待發的瑤族婦女
圖為:“遊兵遊將”活動——大師傅開路
圖為:“遊兵遊將”活動——正在出發(要由自己子女或弟妹為長輩打傘)
圖為:“遊兵遊將”活動—圍着刀梯轉圈
圖為:“遊兵遊將”活動——回家的路不能重複,另選一條路走
圖為:“遊兵遊將”活動——到家門口有小鬼在攔路“搶劫”必須送米或花生後才給進家
(2017-10-15)
中國古代社會延續下來很多習俗,這些習俗雖然有些迷信,但這些習俗也代表着古人的一種樸素的思想,今天我們來説一個喪葬的習俗,這個習俗也是古人流傳下來的。
在我國很多山村地區,人死後是有很多講究的,出於對死者的尊敬和紀念,已故之人在下葬後,還有很多的祭祀活動,比如人們熟知的頭七、五七、過一年和過三年,今天我們來講講頭七這一風習俗。
人死後頭七天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古人流傳下來的一種習俗,雖然這是一種習俗,但是他代表了人們對死者的一種懷念,是一種特定環境下,人們的一種樸素思想,專家説這種習俗是有一種科學依據的。
在很多山村地區,為了紀念死者都會過頭七,按照百姓的習慣,頭七也就是已故之人下葬後的前七天,有一種説法是,在這七天當中,已故先人的魂魄還會留在家中,這七天內,家人最好呆在家中,不要隨便外出。
在這七天內,家人應該為已故之人準備好飯菜,過一段時間,死者便會主動返回天堂。有的地方是這樣的方式,不過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喪葬文化。
(2017-10-18)
(2017-10-16)
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了,人們對於旅遊要求也越來越高了,有很多的人都會覺得現在國內的旅遊已經不能夠滿足個人的需求,很多人會走出國門,很多的人會到國外出去旅遊。其實到國外旅遊花費的經濟成本,並不算特別的高。有條件的用户,到國外旅遊的時候,會覺得舒適程度還是比較不錯的。
其實我們如果想要到外地旅遊的話,選擇越南也是非常不錯的。越南的消費相對比較低,而且在當地進行旅遊的話,當地有很多的一些景色也非常的不錯。但是如果要去越南旅遊,一定要尊重當地的風俗文化,這樣在旅遊的時候才不會出現問題。如果説沒有注意這方面的一個細節,可能就會存在一定的麻煩,這是特別要注意的。
其實越南的主要宗教為佛教和天主教,那邊的人基本上信佛教的人會更多一些。在越南的話,如果碰上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人,不要把別人稱之為先生或者小姐。最好應該尊重的稱為別人為二哥或者是二姐,如果是稱之為大哥大姐的話,可能對方會非常的不高興,這就是在稱呼上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
另外越南人有一個比較大的忌諱,再跟對方打招呼的時候,不要用手去拍對方的肩膀,也不要去拍對方的脊背,這樣會讓對方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不尊重的行為。在越南那個地方他們比較信奉佛教,所以去拍對方的肩膀或者是脊背,他們會覺得這非常的不尊重。在跟對方溝通的時候,不要用手指指着對方大聲説話,這是一個非常具有侮辱性的一種表達方式。即使在比較激動的時候,也不要用這樣的方式去跟對方交流,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交流方式,這也是到越南旅遊的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與人交流的過程當中,越南人是非忌諱對方用腳掌對向別人的,這是一個非常侮辱人的行為。所以在越南的時候,特別是在海邊旅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方面的一個細節。由於越南人是以大米飯為主,所以人們在越南旅遊的時候,基本上很少有人會有一種吃不慣的情況發生。不過在越南的話,可能飲食在口感上面會相對比較清淡一些,如果對於這種清淡的口感並不是特別喜歡的遊客,可以選擇帶一些比較重口味的配菜,到越南旅遊的時候,對於自己的飲食安排就能夠更合理一些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惠州用户66xxxx658”:誇越南的都是越南在中國的留學生!
網友“wewillwillqq”:國內還有很多景點啊
網友“畢節用户66xxxx658”:請問小編我可以對越猴豎中指嗎???
(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