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胎作為山地車上唯一直接接觸地面的部件,它的改變將直接影響到山地車的抓地力、路面反饋、整車重量等。
因此,一套適合且優秀的外胎會讓騎行變得更“簡單”更舒適。升級外胎也是最為直接、簡單且“便宜”的提升騎行感受的方法。
當然除去性能外,可靠與否也直接決定了騎行感受的好壞,畢竟沒人願意被車胎“拋棄”在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鬼地方”。那麼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瞭解有關山地車外胎的相關知識。
1、胎寬
胎寬,會是很多車手最為在意的山地車外胎數據。並且通過胎寬來確定其定位(XC、Trail、Enduro、DH),並以此為依據進行選擇。事實上,這一觀念是不完全正確的,真正決定山地車外胎定位的,是其胎紋的設定以及胎齒的相關數據。
當然,胎寬可以很大程度上説明其定位(此處指外胎所標註的英制規格,而非準確的的外胎寬度,這點會在下文中具體論述),不過像是SCHWALBE這樣除去XC產品外,寬度清一色為2.35和2.6的產品線這點並不適用。
舉個例子,SCHWALBE NOBBY NIC是一款主要定位Trail產品,SCHWALBE MAGIC MARY則是一款主要定位於Enduro以及DH的產品,然而兩者擁有同規格的產品,不論是英制規格還是ETRTO值。
回到胎寬本身上,更寬的外胎似乎就意味着更好的抓地力,某些情況下來説是的,但不全是。
同一款外胎,除去胎寬外在其餘各項數據設定都保持一致的情況下(包括但不限於輪徑、胎紋、胎齒、級別、胎壓設定、車圈寬度),的確更寬的的胎寬擁有更大的抓地面積,也就擁有更好的抓地力。但,不同型號的外胎之間這點並不適用。
當然,同款產品也不是越寬越好,要在個適合的範圍內。不然超寬胎豈不是早就風靡了。外胎越寬相對來説,滾阻也就會更大,平衡以及適合才是最重要的。
除此之外,胎寬的多少還決定了胎齒的大小。同款車胎,其版本胎寬越大,胎齒的尺寸也就越大,類似於和胎寬同時定比例放大。
同時,胎寬的實際數據,不能單單隻從數據來看,與其搭配的輪圈也是胎寬實際數據的重要影響因素。例如輪圈內寬、有鈎車圈又或者是無鈎車圈(當然前者的影響量遠大於後者)。
回到數據本身,目前山地車外胎對於外胎胎寬的表述有兩種表述標準:一是傳統的英制規格;另一個是更為精準的ETRTO值。
先來看傳統的英制規格,外胎上所標註的29x2.5、27.5x2.4、26x2.6等等這樣的表述就是英制規格對於胎寬的表述(説句題外話,這樣的標註就是指胎寬而非胎高,“槓精”請移步到各品牌官網學習,筆者實在不想浪費時間去解釋了)。
但實際上,英制規格並不是準確的,舉個例子:Vittoria Gato外胎29x2.2的版本按照英寸實際換算,其胎寬應為55.8mm,而實際上其胎寬為53mm(ETRTO值)。
英制規格存在的意義,更多是幫助消費者去根據使用環境和強度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規格,也就是大多數車友通過胎寬來確定車胎定位。但筆者在上文中也闡述了,這點並不是時刻適用。
ETRTO值則是準確表達外胎胎寬數據的標準,例如筆者使用的Maxxis DHF 29x2.5的ETRTO值為63-622,前者指胎寬為63mm,後者指胎唇之間的距離。ETRTO值可以準確告訴你相關數據,但實際上其對於外胎來説並沒有什麼過多的實際意義。英制規格的實際意義更大。
2、胎紋/胎齒
作為一條“稱職”的山地車外胎,適合使用環境和強度的胎紋/胎齒是非常關鍵的。因為胎紋/胎齒是外胎抓地力、滾阻等數學的決定性因素。我們可以主要由胎齒造型、排列、胎齒大小來對其進行分析。
胎齒造型是外胎的決定性設定,不同位置所採用的不同胎齒,並將它們進行排列組合就能達到不同的效果。不過,關於胎齒筆者並不打算展開論述,因為關於胎齒每個品牌都有不同的設計側重與理念,所設計的產品也都各不相同,因此是在無法一一進行論述。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胎齒的造型在每個大的使用定位分類下其設計會有很多的共同之處,換言之“都長得差不多”。
舉例説明:Maxxis DHF、DHR,SCHWALBE 的Magic Mary,Onza的citius、ibex這些定位Enduro、 DH一類“重口味玩家”的外胎,在胎齒上胎齒較大且深,同時兩側胎齒造型更為“板正”。追求更好的抓地力、側向支撐性等。
Maxxis的BEAVER、FREE FLOW、aspen,SCHWALBE Rocket Ron這些定位XC的外胎,其胎齒大都較淺,且前進方向邊緣的形狀較為“尖”迎合地面,獲得較小的滾動阻力,方便爬坡,和維持速度。
至於胎齒造型所帶來的效果,筆者用一具體產品舉例為大家介紹。就拿經典的Maxxis DHF來舉例吧,首先看中間的胎齒造型。中間的胎齒主要負責“咬進地面”,在騎行的過程中提供足夠的抓地力,部分專為後輪設計的產品中還會額外考慮“剎車性能”(剎車面)。DHF中間整體採用大顆粒的胎齒,整體呈豎向排列。提供足夠的抓地力,以及優秀的滾動性。
DHF中間的胎齒有兩種造型組成,板正的長方形胎齒,以及梯形胎齒。長方形胎齒前進方向的胎齒邊緣向前傾斜,可以更好的迎合地面。同時,可以提升一定的剎車性能。
梯形胎齒,可以提供更好的抓地力,尤其是過彎時的側向抓地力。側面胎齒非常的“激進”又高又大,這樣可以幫助在浮石路段,胎齒可以穿過表面浮石,接觸地面,保持車輛的抓地力可控性。
DHF的側面胎齒同樣由兩種胎齒混合而成,一種是具有較高抓地力,可以為過彎時提供足夠導向性的大顆粒長方形胎齒;一種是可以提供額外橫向和直線制動力的“L”形胎齒。
胎齒大小是評判胎紋的另一個關鍵因素。需要注意的是,此處並非指胎齒的面積,而是其體積,換言之胎齒的高度。
在大多數情況下,胎齒越大越高其抓地力越強,這是因為胎齒可以更深的“咬住地面”。這點在雨戰,或者泥濘路面上特別受用,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雨胎的胎齒高度都格外高。但胎齒大小還是要看情況而定的,並不是一味的越大越抓地。
像是在乾燥土質偏硬的路況下,又大又突起的胎齒甚至會是個缺點。因為土質較硬,胎齒無法“咬進地面”,接觸面積反而會更少,這會導致更大的滾動阻力和更小的抓地力。
3、材料
除去,外胎的寬度、胎齒/胎紋之外,外胎所採用的材質或者説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此處技術指材料技術)。
同樣的一款外胎,採用不同級別的材料,其性能差異也會很大,價格嘛,你們懂的。通常情況下越高等級的橡膠,越軟,越有抓地力(當然,並不是越軟的橡膠就越高級,這要看各個品牌的產品而定;同時也不是所有情況下橡膠材質越軟,抓地力越好,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是的)。
同一款輪胎不同的硬橡膠和軟橡膠(像是世文的藍線和紫線),硬的通常滾動更快,滾阻更小。但軟橡膠的那款通常情況下可以提供更好的抓地力。但橡膠越軟,磨損也就越快。
當然現在的外胎也是科技滿滿,根據胎齒所處的不同位置採用不同的合成橡膠,也早已屢見不鮮。
除此之外,山地車外胎各家還有各自獨特的技術去加強產品性能,比如在胎壁添加耐磨材料增加可靠性、採用某些技術降低爆胎幾率等。不過由於各家都不盡相同,筆者在這也不好做統一論述,不過筆者會在該系列後續更新關於市面主流品牌產品相關技術的整理盤點,敬請期待。
責任編輯:Fun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