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資料顯示,在19世紀,法國商人在非洲看到非洲人喜歡吃的非洲大蝸牛之後,覺得這是一個商機,於是將非洲大蝸牛帶回法國,還專門辦起了養殖場。可惜的是,非洲大蝸牛卻並沒有贏得法國人的喜愛,相反的,法國人還對這種非洲蝸牛非常的排斥,於是,想着發一筆財的法國商人只能關閉了非洲蝸牛的養殖場,同時非洲蝸牛也在歐洲開始氾濫。
由此可見,法國人吃的蝸牛並不是非洲大蝸牛,而是法國本土產的一種法國大蝸牛。在法國,一種有幾種蝸牛都是專門用來食用的,比方説法國蝸牛、庭院蝸牛和瑪瑙蝸牛,近年來,因為法國本土和歐洲的蝸牛都已經被吃得快要滅絕了,所以,每年法國也會從其他地方進口很多蝸牛,我國很多沿海省份就有很多專門養殖蝸牛的,然後出口給法國。從營養的角度來看,蝸牛其實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物,在國際上,蝸牛是與鮑魚、魚翅等齊名的。而法國用來食用的蝸牛,並沒有非洲大蝸牛那麼大,蝸牛殼的長度最大僅為3.5釐米,理念肉質飽滿,在食用的時候,需要搭配專門的取肉工具才可以。
説起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法國人雖然將蝸牛變成了世界名菜,但是最早食用蝸牛的,卻並不是法國人。根據資料顯示,在公元4世紀的時候,當時的羅馬人就非常喜歡食用蝸牛了,而且為了滿足自己的日常需要,還專門的飼養蝸牛。據介紹,當時羅馬人最喜歡的烹飪蝸牛方式一共有2種,分別是油炸和烤制,無論是上流社會還是底層百姓,都將蝸牛當做最愛的美味之一。後來,羅馬帝國覆滅了,可是食用蝸牛的習慣仍然被保留下來,我們都知道,法國很多地方都種植葡萄,而蝸牛是對於葡萄種植業非常有害的一種生物,於是,法國人想到了羅馬人愛吃蝸牛,便也嘗試着將這些蝸牛給處理了烹飪食用,沒想到後來竟然變成了一種特殊的飲食文化。
而同樣被人食用的非洲蝸牛,就沒有法國蝸牛那麼好命了,它除了在非洲當地被人食用之外,在其它地方都被當做害蟲,很多地方都專門花費大量的資金和人工來消除它們,這是因為作為外來入侵的物種,非洲蝸牛沒有天敵,而且繁殖速度驚人,是很討人厭的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