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小老虎,家外小綿羊,是很多孩子都存在性格問題。
很多爸媽都為此苦惱:在家生氣他的任性霸道、出了門擔心他的膽小畏縮。
這樣的性格,長大了以後可怎麼辦?
為什麼孩子
“窩裏橫、外面慫”?
其實,孩子的大部分性格問題,都有跡可循。沒有天生的“壞”孩子,窩裏橫也不是寶寶生下來就有的性格!
1、“窩裏橫”源於無原則的愛
孩子看到新玩具想買,媽媽原本不同意,但抵不住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只好立即妥協,
父母立了規矩,不準孩子吃零食,爺爺奶奶卻經不住孩子的乞求,背地裏偷偷縱容。
孩子調皮犯了錯,媽媽剛想教育,但孩子張嘴一哭,奶奶就出現袒護“孩子還小,不懂事。”
雖然孩子看上去什麼都不懂,但最擅長察言觀色。
大多數的孩子窩裏橫,是因為他知道家裏人永遠愛他,所以可以肆無忌憚地表達自己的小情緒。
如果不想孩子以後變成一個蠻橫不講理的小霸王,就要在制定了規則後,全家人都堅決執行。
給孩子明確清晰的行為規則,和適當的拒絕,才是對他最好的愛!
2、“外面慫”是因為缺乏社交
大多家裏橫的寶寶,在外邊會表現得十分膽小,除了天生的性格原因,還有一方面是因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如何社交。
和大人一樣,孩子也只會在自己親近的人面前,表現出自己真實的一面。
在家他們可以“哭鬧、耍橫”,但出了家門,這套方法就不好使了。這會讓他們由於不知道如何融入外面的世界,而不願意與陌生人接觸。
當孩子在外面感覺到不安、恐懼,或受了委屈,所有的情緒堆積在一起,只能回家繼續發泄給家長,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我們經常説的“三歲看老”,就是指幼年時期的性格和行為習慣非常關鍵,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母應該及時地察覺和引導。
怎麼糾正孩子的兩面派性格?
現在我們知道了,孩子“窩裏橫,外面慫”並非是他們的本性,而是後天養成的習慣。
所以,要想孩子家裏家外一個樣,應該這樣做:
01
父母言傳身教
董卿曾説過:“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去做什麼樣的人。”
家是孩子學會人際交往的第一個場所,如果父母在外和顏悦色,回家就把情緒發泄給家人,孩子自然會“耳濡目染”。
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樣,儘量做到內外一致,不要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密的人。
02
愛孩子也要有原則
家長不能輕易妥協,隨便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孩子犯錯時,也一定要堅持原則,該道歉道歉,該承擔責任就要勇敢地承擔。
如果制定了規則,父母卻一味地妥協,孩子就會每次都通過哭鬧、發脾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越是無限包容,孩子就會仗着這份溺愛,越來越霸道。
03
為孩子創造社交機會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社交都不是天生就會的,那些一到外面就變慫的小朋友,其實就是缺乏在外鍛鍊的機會。
家長可以適當地,多帶着孩子出門與同齡人交往,並教給他們一定的社交技巧,例如主動打招呼,學會分享玩具。
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只要沒有危險,父母最好不要干涉,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以培養他解決問題的能力。
04
教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一位兒童心理學者曾經説過: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正常的,阻止才是不正常。
每個人都會有開心、生氣、嫉妒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與生俱來的。而孩子缺乏的,其實是表達和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先不要急着責怪,而是試着與孩子共情。
可以用温和的語氣詢問:“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你能告訴媽媽為什麼生氣嗎?”
如果孩子説不出來,可以再進一步試探性:“你是因為剛剛媽媽兇了你,才生氣的對不對?”
這個溝通的過程,能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並學會表達自己到底為什麼生氣。
或許這樣的訓練,不會一次就有效果,但不要着急,慢慢地引導,鼓勵他們説出自己的感受,並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在生活中,我們會看到一些孩子到了6、7歲,甚至更大年齡,還在家裏呼來喝去,到外面卻內向靦腆。
這可能是因為,在他們出現“窩裏橫”的表現時,沒有被及時被糾正,這樣的性格模式就停留在了那個階段。
趁着孩子還小,爸媽們趕緊好好引導吧!千萬別讓孩子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