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社評:美國援印姍姍來遲,該謝還是該批評?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綜合

在國際輿論的強大壓力下,拜登總統親自表示美國要向印度提供幫助。報道説,300台製氧機於星期天在美國裝上印度派去的飛機,並於星期一送達印度。這與美國直到上週對援助印度的消極態度形成強烈反差。

與此同時,美國的盟國英、法、德等也在星期天宣佈援助印度,這給人華盛頓與他們做了某種協調的印象。

很多印度人抱怨美國的援助還是來得太晚了,另外,美方的援助顯然更多是姿態性的。幾百台製氧機對印度來説猶如杯水車薪,印度現在需要的是幾萬台、甚至幾十萬台。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表示立即向印度提供疫苗生產所需關鍵原料,但美國將放量向印度輸出那些原料,還是會有所保留,執行過程將面臨考驗。

拜登上任百日的民調滿意度只有52%,在美國1945年以來歷任總統中排倒數第三,算是比較低的,僅高於特朗普和福特。他面臨來自共和黨和部分民主黨人的巨大壓力,“美國優先”已深深烙印在那個國家的價值觀中,是他不太敢碰的一條紅線。

美國今天的戰略自私有兩大原因促成,一是這是美國體制的天性,它容易集合放大個人自私,而非對這種自私做出集體剋制與平衡。二是美國的力量相對弱了,跟不上它要發揮“領導作用”的需求。印度是超大人口國家,美國想要“領導”印度,從長遠看可比它領導其他單個盟國所需消耗的資源要多得多。

這次全球抗疫一個很不健康的地方在於,科學和人道主義邏輯一直未能在國際上真正主導它,地緣政治邏輯從未遠離這場鬥爭,不時干擾它,甚至在某些時刻主導了它。印度的疫情如此危急,但圍繞它的信息中地緣政治線索依然很有存在感,這不能不讓人遺憾。

新冠肺炎患者正在一批批死去,但一些人仍在爭論印度應該接受哪個國家的援助,以及這對今後的國際關係意味着什麼。

無論如何,我們希望印度疫情能夠儘早壓下去,在抗疫問題上人類的確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印度作為大國,它的疫情氾濫必然意味着其他國家風險的增加,而印度如何做到少付出生命代價並且軟着陸,對廣大發展中國傢俱有借鑑意義。

在印度出現的變異病毒似乎有很強迎着盛夏到來瘋狂肆虐的擴散能力,值得其他國家高度警惕。印度的這次疫情海嘯告訴我們,抗擊新冠疫情是一場漫長的“世界大戰”,很可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新戰場和新戰鬥在前方等着我們,千萬大意不得。

抗疫能力強的國家必須承擔更大責任,美國加入這個行列至關重要。美國之前幾乎沒有為全球抗疫做過正面貢獻,這次援助印度可以稱為美國扮演此類角色的首役。我們希望這是華盛頓的轉折點,它之前嚴重拖累了全球抗疫,積極做一些彌補應該成為它今後的自覺。

自去年以來,新冠疫情前所未有地衝擊了各國,造成了難以置信的人員死亡和經濟損失,而一些國家至今的國家安全建設仍在沿用傳統思路,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屬於戰略上的錯位。不能不説,美國在這方面起了很大誤導作用。換句話説,如果美國醉醺醺的,很多國家都恐怕難以“獨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