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1月27日刊發題為《為什麼建立新反華聯盟的企圖會失敗》一文,作者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學者馬凱碩。全文摘編如下:
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不會改變亞洲的歷史進程,這有兩方面原因:首先,這四個國家有着不同的地緣政治利益和弱點;其次,更重要的是,它們搞錯了博弈的性質。亞洲的大戰略博弈不在於軍事,而在於經濟。
牌掌握在中國手中
澳大利亞是最脆弱的一方。其經濟高度依賴中國。澳大利亞人為他們30年來引人注目的無衰退增長感到自豪。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只是因為澳大利亞從功能上看成了中國的一個經濟省份。
現在,澳大利亞使自身陷入了困境。整個亞洲都在密切關注,看哪一方會在目前的澳中對峙中退縮。從許多方面看,結果已經預先決定。澳大利亞實際上已經使中國無可退避。
而且中國等得起。正如澳大利亞學者休·懷特所説:“堪培拉的麻煩在於,大多數牌都掌握在中國手中。在國際關係中,如果一個國家能以自身的低成本讓另一個國家付出高昂代價,它就更有權勢。中國對澳大利亞就是如此,但(澳大利亞總理)斯科特·莫里森及其同事似乎不明白這一點。”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11月,前總理保羅·基廷告誡澳大利亞人説,“四方安全對話”不會發揮作用。他在澳大利亞戰略論壇發表講話説:“更一般地講,所謂的‘四方’不會形成氣候。印度對美國在中國問題上的議程仍然心情矛盾,並將在針對中國的任何行動中採取騎牆態度。日本與中國之間的和解也很明顯……因此日本不會參與任何遏制中國的計劃。”雖然自基廷2019年的講話以來印度對中國的立場明顯已經變得更加“強硬”,但它不可能成為美國的一個明確的盟友。
中日會達成新妥協
日本也很脆弱,但方式不同。日本的鄰國——中國、俄羅斯和韓國——對它都不友好。它與這三個國家的關係都很困難,甚至很緊張。它可以控制與俄羅斯和韓國的棘手關係,這兩國的經濟規模都較小。但日本人敏鋭地意識到,他們現在必須再次適應同強大的中國共處。然而,這並不是一個新現象。除20世紀上半葉的情況外,日本幾乎一直與其更強大的鄰國中國和平相處。
正如東亞問題專家傅高義在2019年所寫:“中日兩國有着1500年的接觸史。就歷史接觸的長度而言,沒有哪個國家能與中國和日本相提並論。”他在《中國與日本》一書中指出,兩國在過去大部分時間裏都保持着深厚的文化聯繫,但擁有偉大文明和資源的中國佔了上風。如果在1500年的大部分時間裏,日本能與中國和平相處,那麼它就能在今後1000年裏恢復這種模式。然而,兩國關係的改變將是小幅度和漸進的。雙方都會逐步採取行動,並不動聲色地達成新的妥協。它們不會很快成為朋友,但日本將巧妙地表示,它瞭解中國的核心利益。是的,一路上會有波折,但中國和日本會緩慢而穩步地作出調整。
時間站在中國一邊
印度和中國的問題則相反。作為兩個古老的文明,它們也並肩共存了數千年。由於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它們沒有多少直接接觸。不過,現代技術使喜馬拉雅山不再難以逾越。
然而,中國會很有耐心,因為時間站在它一邊。長遠來看,兩國之間的長期關係始終取決於兩國經濟的相對規模。正如美國在2017年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從而給中國送了一份地緣政治大禮,印度不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從而在地緣政治上給中國幫了大忙。經濟是大博弈的戰場。由於美國沒有加入TPP,印度沒有加入RCEP,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龐大經濟生態系統正在該地區形成。正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龐大的美國消費市場擊敗了蘇聯,規模巨大且不斷增長的中國消費市場將成為地緣政治大博弈的最終決定因素。
正因為如此,“四方安全對話”的國家在印度洋的演習不會改變亞洲歷史的路徑。隨着時間的推移,四國不同的經濟利益和歷史形成的弱點將使發展“四方安全對話”的理由越來越站不住腳。這裏有一個重要指標:沒有其他亞洲國家——哪怕美國最堅定的盟友韓國也不——急着加入“四方安全對話”。亞洲的未來將用“RCEP”這四個字母——而不是“QUAD”——來書寫。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