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讀者鍾女士最近來信反映,自己持有某知名食品連鎖品牌的卡券,打電話訂購時,客服熱線無人應答,通過官方微信下單,也無法成功兑卡。但她發現,該品牌仍在其官方微信號大肆促銷,吸引消費者購買卡券。“這不是明擺着欺騙消費者嗎?”鍾女士認為,公司目前的經營狀況存疑,卻仍在搞促銷活動,一旦公司跑路,消費者的權益將無法得到保障。
近日,該品牌運營管理團隊發佈説明稱,企業經營活動確實面臨困難,但品牌已經完成管理決策層的人員交替,生產線供應鏈也逐步完成升級,將陸續恢復配送服務。但據記者瞭解,該品牌已被媒體曝光運營異常,實控人疑似失聯,其母公司及實控人也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消協組織等也接到大量消費者投訴。
類似鍾女士的遭遇並非個案。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一段時間以來,家政、健身、醫美、美髮、連鎖食品等行業的預付消費糾紛顯著增加,一些無良企業甚至在準備跑路前還不斷加大促銷力度,以極低的價格、極大的優惠吸引消費者,不瞭解內情的消費者往往掉入陷阱。
“企業經營出現困難、多渠道籌款回款原本情有可原,但故意隱瞞經營狀況、持續投放促銷廣告誘騙消費者進行資金回籠,這樣的營銷方式已經觸犯了法律。”中消協監督部有關負責人湯哲説,跑路前搞促銷,實際上就是企業不願意承擔市場風險和經營不善的失敗成本,試圖將經營者的損失轉嫁給不瞭解實情的消費者。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種“跑路前促銷”的做法還衍生出新的騙局。比如,在運動健身領域,有些經營團伙租用場地聲稱要開辦健身房,裝修時卻有意拉長裝修週期,延遲設備進場時間,與此同時,卻僱傭人員大量散發傳單,招攬客户預付費充值辦卡。等消費者想要去健身時,發現場地仍在裝修,但實際上經營團伙已經卷款跑路了。
對此,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法律專委會主任蘆雲説,預付費消費風險通常有兩類,最常見的是企業由於經營不善導致資金鍊斷裂,故而終止經營,企業未提前通知已交付預付款的消費者並作出妥善安排,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約定提供商品、服務又無法聯絡;而另一類是企業在經營初期或者開展有關營銷之初,就有非法佔有的目的,有的是為了圈錢而開店,吸引消費者交費辦卡後就關門跑路,還有的明知自身經營不善,想着在關店前再撈一筆。業內人士表示,相關企業在明知出現重大風險且難以恢復正常經營的情況下,仍然持續宣傳、收取高額費用,已經涉嫌合同詐騙。
“有關部門應追究法人代表與實際控制人責任,構成詐騙的,要依法追究當事人刑事責任。”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説。
廣東深圳市讀者周先生建議,主管部門應通過企業開辦審核、資金賬户監管、信用審查、批評約談、追究刑事責任等手段,加大對欺詐行為和不良營商手法的約束和懲處力度。
中消協近期也發出消費提醒:預付費消費的時候,務必留意企業經營是否存在異常行為,當出現更換店名或老闆、低價反覆促銷、拖欠員工工資等情況,需要提高警惕。對涉嫌詐騙的企業和經營行為,消費者可以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目前,多地市場監管部門和消協組織在推行投訴信息公示制度,要適時關注權威部門發佈的相關信息。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