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深壹度 | 這11所魯班工坊,給非洲青年帶來希望

  文|張健 新華社國際部非洲問題調研員

  自2019年3月非洲首家魯班工坊落地吉布提,中國已在非洲10個國家設立11所魯班工坊。秉持“授人以漁”的工匠傳承精神,魯班工坊大力推動非洲職業教育發展,有效提升非洲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獨立發展能力,為中非人文交流合作添磚加瓦。

填補中非職教合作空白

  魯班工坊是中國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上提出的中非“八大行動”倡議中能力建設合作的一部分。作為中非共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合作平台的重要舉措,魯班工坊在填補中非職業教育合作空白等方面取得突破。

  2019年3月,吉布提魯班工坊正式揭牌運營。這是中國在非洲設立的首個魯班工坊,一期開設鐵道運營管理、鐵道工程技術等4個專業。

  隨後兩年間,中國又陸續在肯尼亞、南非、馬裏、尼日利亞、埃及、烏干達、科特迪瓦、馬達加斯加、埃塞俄比亞等9個國家設立10個魯班工坊,其中埃及是唯一擁有2個魯班工坊的非洲國家。

環球深壹度 | 這11所魯班工坊,給非洲青年帶來希望

  2019年12月14日,在肯尼亞馬查科斯郡的馬查科斯大學,與會嘉賓為肯尼亞魯班工坊剪綵。新華社發(羅納德·恩喬羅格攝)

  武漢大學非洲研究中心專家陳章認為,魯班工坊在中非合作中扮演着“拓荒者”和“護航者”的角色。一方面,中非合作鮮有職業教育領域的合作,而魯班工坊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這塊空白。另一方面,人才培養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由於非洲教育資源相對貧乏,缺乏有能力運營已建成合作項目的人才,因此部分中非合作項目在中方建設和非方運營之間存在斷裂風險。部分國家的魯班工坊瞄準中非合作的一些重點項目,有針對性地培養了一批與這些項目對口的非洲當地人才,有助於化解這一風險。

促進非洲職教發展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非洲職業教育發展遲緩,部分國家的職業教育甚至出現停滯或倒退。進入21世紀,隨着非洲一體化進程加快和經濟社會發展回升,許多國家的職業教育隨之升温。

  專家指出,非洲職業教育缺乏資金,軟硬件都有很大提升空間。此外,基礎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影響到非洲職業技術教育的質量。

  魯班工坊採取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不僅“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在建設實訓中心、提供先進教學設備的同時,中方還組織教師和技術人員為當地教師展開技術技能培訓,並邀請其來華實地交流。

  此外,魯班工坊發揮機械自動化與人工智能數字化等優勢,因地制宜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培養符合非洲社會發展需求的勞動力。

環球深壹度 | 這11所魯班工坊,給非洲青年帶來希望

  4月28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拍攝的埃塞俄比亞魯班工坊。新華社記者汪平攝

  尼日利亞教育部長阿達穆評價説,魯班工坊為尼日利亞青年提供技術和職業培訓機會,將有力促進尼日利亞國家發展。

  “魯班工坊將進一步推動烏干達職業教育發展以及工業化進程,推動烏干達實現經濟轉型。”烏干達科技與創新部長埃利奧達·圖姆韋西傑説。

在非前景可期

  “魯班工坊是最好的培訓班。” 肯尼亞馬查科斯大學信息技術專業學生歐文·阿里庫拉説,“我想把它推薦給我們學校所有喜歡技術的同學。”

  武漢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王戰指出,魯班工坊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基於當地經濟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輸出了我國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和教學模式以及企業產能和服務,着力培養既具備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又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本土化技術技能人才。

  專家認為,魯班工坊的合作模式是擁有良好前景的可持續方案,不僅可以在多國多地鋪展開來,還可以成為其他領域合作的樣板,為中非全面合作發展提供優秀實踐經驗,如農業、製造業等中非合作傳統優勢產業以及生物醫藥、電子通信等新興行業。

  王戰説,以中國經驗和中國技術為依託的魯班工坊,用現代化的職業知識和技能培養非洲青年,在“一帶一路”框架內為非洲經濟和社會發展助力,為非洲工業化提速貢獻中國智慧。(編輯:孫萍、唐志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8 字。

轉載請註明: 環球深壹度 | 這11所魯班工坊,給非洲青年帶來希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