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者共話可持續發展與人權保障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7月26日電 (記者 李晗雪)“2022·北京人權論壇”26日在北京開幕,當晚舉行的“可持續發展與人權保障”分論壇上,與會專家以線上或線下方式,就可持續發展與人權發展的關係、構建包容性社會、如何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實現人權保障與可持續發展等議題暢所欲言。

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教授馬爾科斯·科爾德伊羅·皮雷斯(Marcos Cordeiro Pires)從亞馬遜雨林地區的情況談及可持續發展對人權發展的重要性、緊迫性。他表示,現今被掠奪性開發的雨林資源亟須得到保護。同時,巴西的亞馬遜雨林地區是該國收入最低的地區之一,許多擁有雨林資源的國家皆存在此情況。雨林地區民眾的經濟支柱是出口初級產品,各項社會發展指標落後,也因此滋生許多社會問題。應當關注、促進雨林地區原住民的文化傳統保護、生存條件改善與經濟發展。

他並表示,相信本次論壇的東道主國家中國將在生態文明建設與全球發展倡議方面,與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可行的行動方案。他認為,中國在應對生態挑戰、創建包容性社會、消除極端貧困等方面的經驗,對國際社會有重要意義。

國際商會前秘書長、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執行主席讓-蓋·卡里埃(Jean-Guy Carrier)表示,當前氣候問題愈益惡化,對於已受此威脅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保障基本生活、基本人權。而一些發達經濟體砍伐森林、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活動,公然剝奪了另一些人的人權。與之類似的是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購買力強的國家竟囤積疫苗,“難道公平地獲取救命藥不是一項基本人權嗎?”

他表示,若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最缺乏的不是金錢,而是決心。“我們需要達成一個簡單的共識:在我們居住的星球上,所有人都應有權享受藍天、碧水、綠地和新鮮空氣。”

外交學院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張愛寧從殘疾人權利保障的角度分析了踐行包容性平等理念對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她表示,踐行包容性平等理念有利於保障各弱勢羣體和被邊緣化人羣的人權,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由此大大推進整個社會的人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效益最大化。這些羣體在參與發展進程的同時,也把自己從純粹或主要的“社會福利的消耗者”轉變為貢獻者,這不僅有利於其個人的經濟獨立、人格獨立,也有利於社會減負、國民整體素質提升、社會安定,最終受益的是整個社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52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外學者共話可持續發展與人權保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