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知道:天皇也不搞“終身制”了?為什麼?

  昨晚,有日本媒體報道,82歲的日本天皇明仁年事已高,希望生前退位,提前讓位給皇太子德仁。明仁的這個想法,以皇后美智子為首,皇太子、二皇子秋篠宮也能接受

  近兩百年來,日本一直沒有生前讓位的天皇,而皇室典範中並沒有關於天皇讓位的規定,因此需要修改法律,預計天皇退位需要幾年時間。

  很快,日本宮內廳次長山本信一郎表示,明仁沒有生前退位的想法,對報道全面進行了否定。但據日本新聞社引每日新聞社報道,以宮內廳長官風岡典之為首的5人特別小組,其實已經在今年5月開始,籌備天皇提前退位事宜。

  日本皇室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皇室,至少可以推至7世紀初。它是如何發展延續的,對日本國民生活又有怎樣的影響,近些年又遇到了哪些難題?

  日本天皇存在長達1400年,但掌權僅200多年

  日本皇室稱其傳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60年的神武天皇,但真正有據可考的歷史只有1400年左右。以明治維新為界,分為古代天皇制和近代(包括戰後)天皇制。

  公元7世紀初,“天皇”的稱謂開始使用,此前最高統治者被稱為“大王”。皇族通過改革和大化改新,抑制了豪族勢力,確立天皇權威。672年,壬申之亂後,天皇的權威得到了空前的加強。

  但興盛和壯大隻維持了200多年。以866年“應天門之變”為標誌性事件,此後天皇制就逐漸走向衰微,進入長達千年的象徵統治。期間,王權先後被藤原氏外戚,源氏、平氏武士集團,鎌倉、室町、江户幕府所掌控,天皇雖然是國家元首,但並沒有實權。

  明治維新(1868年),經過“王政復古”,國家權力又重回到了天皇手中。19世紀末,天皇政府選擇了走向軍國主義,內壓百姓,並對東亞諸國發動侵略戰爭,試圖成為“東亞霸主”。但事與願違,1945年,日本成為二戰戰敗國。

  戰後,日本天皇制的存廢成了焦點問題。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強烈要求廢除天皇和天皇制,而美國決策層內部一直存在兩派主張。後來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成為這一決策的決定性人物,而他是一位積極而堅定的天皇保護派,希望保留天皇以免日本赤化,又可以通過天皇實行“間接統治”。

  麥克阿瑟對天皇的保護,主要是促使天皇自動走下神壇,由“神”變成人,以緩和輿論。天皇製得以保存下來,但修改的憲法否定了天皇的神聖性,沒有給天皇任何政治上的權力,僅規定為“國民統合的象徵”。

  因此,戰後的日本進入了第二段象徵天皇制時期,天皇與一切政治上的實權絕緣,僅按憲法行使若干形式上的禮儀性的國事職責。

  作為精神象徵的天皇,在日本政治社會能量巨大

  延續一千多年的天皇制對日本社會影響巨大,是日本政治文化要素的中心。日本思想家竹內好説,日本一草一木裏存在着天皇制。

  一直以來,尊皇意識都是日本維繫民族共和體、排除外患以及向外擴張的精神支柱。古代天皇制接近中國的皇帝制,雖然基本沒有政治主導權,但天皇在精神上的權威地位從未動搖。明治維新後,天皇的政治、精神權力更是得到了強化。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指出:“天皇變成了一個超脱於國內爭端的象徵,就像對星條旗的忠誠超出一切政黨政治一樣。”

  在天皇制的影響下,“皇國史觀”左右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即以天皇為中心,評判歷史人物、事件對天皇是忠誠或是叛逆的觀點而出發的思想。皇國史觀肇始於日本南北朝時期,明治維新後迅速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宣揚“自存自衞”和“解放亞洲”的“聖戰”、“正義之戰”的説法,把侵略戰爭中的死亡者看作是效忠天皇,為國捐軀的英靈。

  二戰後,雖然褪去了神聖外衣,但天皇對民眾的精神影響依舊是巨大的。二戰後,天皇和皇室成了日本統治者提高國際國內形象的工具。“皇室外交”成為日本的一張王牌。1971年,裕仁天皇親自出訪,對英、法、西德等歐洲7國進行“親善訪問”,對日本開拓國際市場和提供國際地位有着重要意義。明仁天皇自皇太子時代以來訪問過數十個國家,上台後把東南亞作為親善訪問地,契合了日本構建環太平洋經濟圈的思想。明仁天皇即位以來,對日本47個都道府縣都視察過。每當發生重大災害,如1991年普賢嶽火山噴發、2011年造成嚴重核泄漏事故的“東日本大地震”,明仁天皇夫婦都曾到災區悼唁死難者,慰問災民,鼓勵救援人員。

  此外,皇國史觀雖然被民主改革所否定,但仍然出現了繼續將天皇神格化,抹殺侵略歷史的右翼“新皇國史觀”,在日本社會篡改歷史、利用教科書發難、美化戰犯等等。戰後的日本政治家,以曾長期擔任首相的吉田茂為代表,對天皇制有着揮之不去的情結。戰後,日本內閣成員從未停住參拜靖國神社的腳步。

  東京大學的小森陽一教授説:“正因為可以化解不同場合所面臨的危機,所以‘近代天皇制’內含的權力運作完全覆蓋了明治維新以後近代日本的整個政治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象徵天皇制,它依然在支撐着小泉首相所使用的‘日本人的精神’等話語,至今還發揮着根深蒂固的影響。”

  皇室成員生活豐富,但繼位危機越來越明顯

  走下“神壇”的日本皇室,在平時生活中,常常表現得與普通人並無二致。明仁天皇的孫女愛子上下學儘管有保鏢護送,但為了不顯示愛子的特殊化,4名保鏢平時都是分散四周警戒,而不會緊隨。皇太子為了不顯示愛子的特殊,還不讓宮內廳開車送她上學。愛子在學習院女子中學中午的便當也是她母親親手所準備的。

  由於不為生計憂愁,日本皇室發展出自己特殊的愛好。他們大多鍾情於生物學,明仁天皇青年時起利用昭和天皇建立的海洋生物實驗室開始海洋生物學的自學和研究,專攻魚類,尤其是蝦虎魚科。在蝦虎魚研究方面,明仁天皇是世界權威,可能是世界唯一的權威。自1967年以來,他在《日本魚類學刊》和《基因》等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了38篇經過了同行評議的科學論文。德仁皇太子的興趣在歷史學,不僅有學習院大學的碩士學位,還有劍橋的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二皇子文仁親王是理學博士,還是個魚類、家禽DNA的專家,出版過《歐洲家禽圖鑑》《雞與人,由民族生物學觀之》。

  近年來,日本社會正面臨人口“高齡化”和“少子化”的雙重危機,同樣的危機也波及日本皇室。按照《皇室典範》的規定,日本天皇的繼任者需是男性皇嗣。女性皇族不但沒有皇位繼承權,在與平民結婚同時喪失皇族資格,降為平民。此外,《皇室典範》和相關法律中都沒有天皇退位的事情。

  目前日本皇室,包括天皇在內的21名成員中,女性多達15名,其中7名未婚女性如果嫁給平民,皇室成員將越來越少。6名男性中,有3名已年過花甲,皇太子膝下沒有男嗣,僅二皇子文仁親王有一個兒子。

  是否修改《皇室典範》成為日本社會議論焦點,主要包括是否建立天皇退休制度,女性能否繼承皇位等。2005 年,小泉內閣歸納出一份報告,準備修改皇室典範。其核心有三點:接受女天皇;迎娶皇室成員的男性也擁有皇室成員地位;天皇的女兒或孫女不得脱離皇室。然而在2006 年天皇次子終於喜得貴子,這一危機得以暫時規避,於是那份報告就未能提交國會,那場討論也偃旗息鼓了。

  但這並不意味着事情得到解決。德仁皇太子在自己成為天皇后,要廢棄自己的女兒,而立侄子為皇太子,這對日本政府和皇室來説都是一道大難題。隨着明仁天皇年事漸高,繼位的危機也將逐漸逼近,如果不趁天皇頭腦清醒時加以安排解決,或許將導致德仁、文仁兩位皇子的不和。這也正是媒體推測的,此次天皇退位新聞的內部原因所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52 字。

轉載請註明: 鳳凰知道:天皇也不搞“終身制”了?為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