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一型號到飛航導彈家族,這家單位60年發展夠“硬核”

近代中國因海而“傷”,留下了一段有海無防的苦難歷史。為加快新中國海防建設,1960年4月26日,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第四設計部(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部前身)成立,標誌着我國飛航導彈事業從此起步。三部創業者用鮮血、智慧和汗水翻開了新中國海防建設轉折性的一頁。

時光如水,日月如梭,轉眼間60年過去了。三部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大發展、大跨越。回望歷史,從建部之初的篳路藍縷到新時期的蓬勃發展,漫漫征途上鐫刻着一代代飛航總體人薪火相傳、砥礪奮進的足跡。

潛心鑄劍,挺起民族脊樑

創業初始,面對巨大的自然災害和外援專家撤走的雙重困境,老一輩飛航總體人喊出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無所畏懼、攻堅克難、自主創新,在三部成立之日,這些便成為塑造其精神品格的內在基因。

艱苦歲月中,大家在帳篷裏學習討論,在大操場上勞動吃飯,在地上挖坑做發動機試車試驗,用普通車牀切割火藥柱,在燈光晦暗的辦公室裏創造了一年內人均手工描圖3000餘張的奇蹟。

從吃透“544”到“上游一號”,當年氣吞山河的大會戰,讓新中國一舉結束了“有艦無彈”的歷史。

海鷹二號導彈,是我國第一型岸艦導彈。在研製的關鍵時期,蘇聯撤走了技術專家,也帶走了所有圖紙資料。突破關鍵技術的最大問題是導彈發動機油箱材料的耐腐蝕性不行。蘇制耐腐蝕材料當時國內生產不了,也找不到可替代材料。

彼時,渤海灣的戰士們正日夜期盼着能早日裝備自己的海防武器。時任總設計師、被譽為我國“海防導彈之父”的梁守槃知道,他必須儘快越過這道門檻兒。最終,他從籃球的結構中得到啓發,創新研製了雙層皮球式油箱,一舉突破了技術難關,“海鷹”起飛。

每一型導彈的研製背後都有説不盡的故事。

在新中國成立35週年閲兵儀式上,一位外賓在天安門城樓上驚呼:“飛魚,中國飛魚!”此刻,通過天安門前的海軍部隊方陣裏,出現了英姿勃發的中國新一代飛航導彈——鷹擊八號。“中國飛魚”為世界所矚目。緊接着,質疑聲傳來:中國人能自行研製這樣的導彈?

“這當然是我們自己設計製造的!”梁守槃鏗鏘作答,“我還可以告訴你,他比法國的‘飛魚’飛得更遠。”向海圖強,劈波斬浪,鷹擊八號導彈的橫空出世,奠定了飛航導彈小型化、多平台、系列化發展基礎,也鑄就了三部發展史上的傳奇。

從第一型岸艦導彈方案成熟,到第一型空艦導彈研製成功,再到第一型超聲速飛航導彈成功發射……60年來,三部走出了一條從仿製到自主研發,從單一目標、單一平台到多目標、多平台的飛航導彈發展道路,成功地為多軍兵種提供了多個系列、數十餘型性能先進的飛航導彈武器裝備,形成了發射平台靈活、打擊目標多樣的飛航導彈家族,支撐起我軍精確打擊作戰體系。

在新中國成立50週年、60週年、70週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和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等閲兵儀式上,三部抓總研製生產的型號裝備“硬核”亮劍,揚軍威、壯國威。

轉型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幾十年自主創新,數十載不斷超越,三部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填補了飛航領域一個又一個空白。飛航總體人把忠誠和奉獻凝鑄在“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神聖使命中,用自主創新、開拓進取不斷刷新飛航夢、航天夢、中國夢的新高度。

面向國家戰略發展、軍事體制變革、新科技革命等新形勢和新需求,三部着眼全面履行新時代強軍使命,深入貫徹“設計武器裝備就是設計未來戰爭”的頂層思路,打出了一套優化專業佈局、調整研發模式、完善運行機制的改革創新“組合拳”。

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現代作戰體系”要求,三部瞄準“裝備體系化、體系智能化、智能實戰化”的發展方向,堅決高效開展專業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工作,形成了涉及20個專業方向的發展格局,並持續發力打造國內數一數二的長板技術羣。

以總體專業為牽引,三部的制導控制等專業技術研究形成一大批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為充分發揮專業合力,有效提升研製效率,在對標國內外先進企業的基礎上,三部全面開展以IPD IPT為核心的研發模式調整,實現產品快速研發。在IPD模式推進過程中,三部聚焦“飛航導彈、空天飛行、無人裝備、水下裝備、信息裝備”五大核心領域裝備發展需要,系統開展了專業技術體系梳理,初步構建了適用於型號產品研發的技術平台,並以此為基礎完成了一輪專業工程組調整,試點開展了研究室多項目管理與產品平台梳理工作,促進了專業技術成果共享。

數十載開拓進取,三部研試能力不斷提升:建立了配套完善的覆蓋設計、試驗、集成和保障全週期的飛航導彈研發平台,初步構建了新型飛航武器研製試驗條件;建成了架構先進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強力支撐了裝備設計和研發……

走進三部氣動技術研究室每個工程組的辦公間,牆上的專業技術創新文化展板引人矚目,科室還專門開闢創新角為研究人員提供一個輕鬆舒適的專業技術交流平台。在三部,這樣的創新角遍佈每個研究室,創新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風雨兼程一甲子,三部先後突破和掌握了一大批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抓總研製了多型先進導彈武器裝備,實現了從傳統飛航裝備供應商向新型體系化裝備供應商的轉型升級,為推動國防裝備創新與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隨着神劍呼嘯而起,飛航導彈技術總體水平已躋身世界前列。

如今,三部已成為航天人才成長的沃土,先後走出5名院士、60餘名國家重點型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60餘名國家級別專家,90餘名省部級專家,國家級科技創新團隊1支,省部級創新團隊3支。三部也是國家批准的碩士學位授予點和博士後工作站,具有4個一級學科、8個二級學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代代飛航總體人用無悔的青春年華錘鍊出“求實創新、引領飛航”的三部精神,用不畏艱難、勤於鑽研的實際行動生動踐行着航天人的初心和使命。(姜瓊瓊 孟揚 李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65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單一型號到飛航導彈家族,這家單位60年發展夠“硬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