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
傳承友好情誼,攜手共創未來。2022年10月12日,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主辦、廣西青年聯合會和中國(廣西)國際青年交流學院承辦的中國-東盟青年友好故事會,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
今年是中國-東盟青年幹部研修項目啓動20週年。20年來,一批又一批來自東盟國家的青年懷着對中國文化的嚮往和對未來發展的期待,走進中國(廣西)國際青年交流學院的校園,在這裏相識、相知,結下深厚友誼。如今他們相聚雲端,追憶往昔時光、交流各自現狀,並許下將來再聚首的約定。
“中國與東盟山水相依、心手相連,始終是命運與共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中國-東盟合作正不斷深化,成為亞太區域合作中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範。”全國青聯副主席傅振邦表示,期待更多青年通過參與我們的項目找到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合作新方式、開拓合作新領域、激發合作新動能。我們堅信,中國和中國青年和平發展的前景定將更加美好,中國與東盟各國友好合作的前景定將更加美好,中國青年與東盟青年共同發展的空間定將更加廣闊。
中國是東盟青年的“第二個家”
“還記得這個地方嗎?這裏有一條淺淺的紅線,原來是球場,當年我們曾揮灑汗水在這裏打氣排球。還有‘燒鴨杯’和‘啤酒杯’,大家還記得嗎?還有這棟樓,早期校友們在這裏上課要爬樓梯……”來自廣西國際青年交流學院的雲直播中的這個片段,讓身處萬里之外的校友們瞬間神回中國,“穿越”到那段屬於青春的歲月。
柬埔寨公共職務部財政和行政總局副局長、青年聯合會主席郭偉輝還記得,2015年他剛來到廣西時就遇到了麻煩——行李箱在廣州國際機場不見了。中方老師耐心地與多方溝通,沒過多久行李箱就出現在了他的房間。接下來的幾周,熱情的工作人員、充實的培訓課程、豐富的中國美食,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回憶。
“我一直覺得,中國國際青年交流學院是我的第二個家。”回國後,郭偉輝推動自己的團隊與中方建立了溝通機制,以便在緊要關頭互相幫助,並繼續支持柬埔寨青年發展事業。
郭偉輝的發言激起了許多參會者的共鳴。“感謝你們親切的微笑和款待,感謝你們成為我的家人,哪怕只有3周。我們印尼校友非常懷念這個為期三週的家。”印尼青年與體育部體育文化發展司官員安蕙蘭説,“印尼有句老話,大意是説,如果沒有相互瞭解,就不會產生感情。東盟青年幹部培訓班是一張網,將中國與東盟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她呼籲將這個培訓項目一直開辦下去,繼續推動東盟青年的發展、催化中國與東盟青年的友誼。
青年時期產生的真摯友誼不但能打破國界的藩籬,還能經受歲月的考驗。菲律賓全國青年委員會奎松市委行政財務部預算總監馬維思與國際青年交流學院教師李小藝的友誼,便證明了這一點。馬維思説:“21天並不長,但我和李老師的友誼就是在這21天裏建立的。我們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歡笑、一起哭泣。儘管我們種族、語言、長相、年齡和性格都有差異,但我從來不覺得自己身處異國他鄉,因為我感受到了濃濃的愛。”如今,馬維思和李小藝都已為人母,兼顧着工作和家庭的重擔,但仍會抽空與對方聯繫,分享生活的喜怒哀樂,支持彼此走過人生的起起落落。
中國-東盟區域發展需要青年“鄰里互助”
昨日的青葱少年,已成為今天的社會棟樑。在中國,東盟青年收穫的不僅是友誼,還有知識和技能。回國後,他們以青春之力推動國家發展,也促進東盟與中國的合作往來。
柬埔寨議會聯絡監察部國務秘書霍哈克指出,自2021年10月中國與東盟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以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取得了有效進展,東盟-中國自貿協定進一步完善,促進了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擴大了中國與東盟在科學技術、數字經濟、可再生能源等多領域合作,推進民間交往和人文交流不斷深化。
“中國與東盟區域性利益相融,是天然的合作伙伴。未來區域發展靠的是青年的鄰里互助精神,靠的是合作與共贏。”馬來西亞甲穀人網絡平台數碼轉型品質管理顧問張延友説,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開展鄉村減貧計劃,“精準扶貧”“因地制宜”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理念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認可。去年他參加“青年扶貧微課堂”後深受啓發,將中方經驗介紹到本國,如今馬來西亞也在推行中國的扶貧模式。
“中國青年幹部培訓項目,在(老撾)青年領域的建設工作中富有成效。”老撾人民革命青年團中央辦公廳經濟與計劃處處長程嬋談到,近年來,老撾和中國在基建、經貿、衞生、教育等多個領域的務實合作增長迅速,青年在其中功不可沒。她説:“老撾共青團的力量越來越大,團員們在不同領域成為具有行政職務的骨幹,今後還可能被提拔到更重要的崗位上,為國家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地域廣博、民族眾多、文化多彩。在這樣一個大國生活,跟在城市國家新加坡生活是截然不同的體驗,讓我眼界大開。”新加坡柏成投資有限公司總裁牛黎明2011年完成研修班學習後,開始頻繁地參加與中國有關的商貿活動,為兩國開展更多合作牽線搭橋。中國發展日新月異,也為新加坡青年創造了無數“淘金”機會。2016年,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正式啓動,牛黎明參與了中新互聯互通投資基金的籌備工作。除了從事金融服務,他所在的公司還在中國進行實業投資,搭上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
青年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鑑的使者
在代表們的發言中,中國民歌《茉莉花》被多次提及。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優秀歌曲,這首歌以明快的旋律和簡潔的歌詞,成為歷屆東盟青年領導人研修班的“班歌”。
離開中國後的日子裏,每當聽到《茉莉花》的旋律,緬甸工商聯總會孟邦分會會長凱林總會想起研修期間唱着着這首歌跳舞的場景。同樣,無論是一場中國電影還是其他任何與中國有關的元素,都會將他的思緒引向那段短暫而美好的時光。“瑰麗的中華文化和優美的自然環境,讓我永遠無法忘記。”凱林説,當時他們參訪了很多地方,既有桂林、陽朔等自然景觀,也有故宮、長城等人文古蹟,不但瞭解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也學習了中國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
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盛,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不斷提升,以更平等、更自信的姿態與不同文明進行交流。而求知慾旺盛、可塑性極強的青年羣體,正是推動中外文明互鑑的最佳使者。
“2010年之前,我們這裏很少有人會説中文,也較少有人學中文。”越南諒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中文教師馮金翠回憶説,她17歲那年,一名在當地做生意的中國女性來到她所在的中學,捐贈了一批電腦。“在那天的升旗儀式上,她穿着好看的旗袍,用洪亮的聲音跟我們講話。我當時一句中文都沒聽懂,但就是喜歡聽她説話。”從那以後,馮金翠對中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填報高考志願時,她選擇了中文專業。近些年來,諒山與中國往來日益頻繁,民間掀起了中文熱。大學畢業後,馮金翠成了中文教師,在當地傳授中國語言和文化。
文化交流不是單向輸出。在國際青年交流學院,中國教師李珊也從各國青年那裏學會了一些簡單的外語,時至今日,她仍能用東盟十國語言説“你好”。從事國際青年交流工作的20年裏,讓她印象最深的,是跟各國學員一起在中國過春節、吃年夜飯、看春晚、放煙花,感受中國的年味兒,“就像一家人一樣,很熱鬧”。
“We Are Family”(我們是一家人),是每屆學員拍照時都會喊的一句話,也是東盟青年領導人培訓項目的辦學理念。“廣西國際青年交流學院是我們相遇、相識、相知、相親的地方,大家在這裏融為一家人。”院長陳志傑説,“我們期待能有機會再次喊出‘We Are Family’,為構建更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作出青春貢獻。”
中國青年報客户端北京10月14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