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中國志願服務啓動鍵的“雙奧人”
張曉丹(後左三)和團隊成員及志願者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冬奧測試活動中。 張曉丹/供圖
過了13年,黃振翔依然保持“超長待機”。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註冊與制服發放中心近4個多月的工作,讓他成為當時服務時間最長的志願者之一;如今,北京冬奧會在即,作為延慶賽區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志願者經理,測試賽期間,他在閉環裏持續工作49天,成為參與籌辦“相約北京”系列冬季體育賽事時間最長、經驗最豐富的志願者經理之一。
像一條巨龍盤旋在北京延慶海陀山上,黃振翔服務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被稱作“雪游龍”,作為中國的首條雪車雪橇賽道,這裏開賽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入境人員最多,依山而建的場館少不了徒步和爬山,黃振翔估算過,每天光是找志願者開展工作,都得走上5-10公里,不到兩個月,他體重降了5公斤。
可每天用腳丈量着場館,於他而言就是成就感的累積,“我們有機會見證中國雪車雪橇運動歷史上的多個第一:中國第一條雪車雪橇賽道,中國第一次舉辦滑行類世界盃級別的賽事,中國雪橇運動員第一次獲得雪橇世界盃正賽資格,中國電視轉播製作團隊第一次轉播雪橇項目的比賽,第一次迎來觀眾現場觀賽......”黃振翔提及的“我們”包括3位志願者經理、副經理及400多名志願者,志願者多為95後在校大學生。
能見證和參與國家重要時刻的機會,對青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黃振翔記得,2001年,還在上初中的他通過電視看到了北京大街小巷歡慶申奧成功的畫面,內心受到震撼,因此,他的高考志願表裏填報的全部都是北京的大學,希望能親自感受一下這座即將和奧運發生密切關係的城市。後來,他考取中國農業大學,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摔跤場館和北京殘奧會的坐式排球場館恰巧就設在農大,他和奧運的距離更近了。
當年,爭當志願者是年輕人蔘與奧運的渠道,一場有周期性的大型綜合國際體育賽事,為黃振翔等一代中國年輕人按下的是志願服務的啓動鍵,“2008年被稱為中國志願服務元年,奧運會會結束,但志願服務不會。”研究生畢業後,黃振翔留校任教,他在校內成立了志願服務的教師工作室,以志願服務為抓手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他本人也曾參加籌備和服務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慶祝活動、首都各界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羣眾遊行等志願服務活動。
像黃振翔一樣因為參與北京奧運會調整人生方向的人不在少數。13年前的那場盛會也是國家速滑館團隊賽事服務副經理張曉丹和奧運結緣的開始,當時,在海外學成的張曉丹蔘與了國家網球中心的賽前場館建設、測試賽及奧運會和殘奧會等賽前籌備以及賽時保障等工作,“2008年,我們如同白紙一張,沒接觸過太多的國際大賽,對一切都感覺很新鮮,沒有經驗的我們只能不斷嘗試,是北京奧運會讓我們開闊了眼界。”她記得,當時的工作中會接觸到各個項目的國際組織,“他們傳遞的很多訊息都是專業性極強的,借鑑世界最高水平的賽事經驗,對我們後續的辦賽有很大幫助。”
張曉丹親歷着中國體育競賽表演業的發展,“我兒時的記憶裏,除了亞運會之外,很少有國際賽事在國內舉辦,但2008年奧運會之後,這十幾年間,有太多的國際大賽落地中國。”賽事的湧入對人才缺口提出挑戰,而立在潮頭的就有不少當年接受過奧運會洗禮的人。一次工作對接中,張曉丹看到熟悉的名字,再三確認後發現,如今的同行正是當年相識於北京奧運會的一名看台志願者,正是生動的賽會場景,改變了這個年輕人的職業追求。
影響力的接力棒從夏奧傳到冬奧手中。2016年,張曉丹加入國家速滑館項目當中,參與從初步設計到建設,負責國家速滑館公司對接北京冬奧組委以及公司所有的外聯工作,很多13年前一起並肩戰鬥的夥伴,現在依然一起奮戰,但更令張曉丹欣慰的是,越來越多新鮮血液的加入,正讓這支隊伍更加專業、更有活力。國際賽事頻繁舉辦,豐富的不僅是觀眾的生活,還有新一代年輕人體驗的邊界。
張曉丹負責的領域涉及志願者管理工作,她的團隊裏大約有200名志願者,他們將在冬奧會賽時負責客流管理、驗票、通行控制等工作,但和當年大家“一張白紙”的狀態不同,這些20歲左右的孩子不乏大型活動志願經驗,且總有靈光乍現的時刻。張曉丹表示,培訓期間,會模擬很多場景,例如,在賽時突發有觀眾摘下口罩喝水或者進食,他們如何處理?出現嘔吐等情況,他們該怎麼和醫療團隊配合?觀眾引導的流線應該怎麼安排等等,他們也會主動提出想法和建議。
“新一屆的志願者更加見多識廣,他們的理念帶給固有經驗的衝擊是很有益的,從他們身上我也在不斷學習,更新自己。”張曉丹的觀點,黃振翔也有同感,他表示,隨着服務時間越來越長,志願者愈發具有主人翁意識,覺得自己不僅是場館賽事的服務者保障者,同時也是籌辦者、組織者,“他們主動通過志願者的視角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改進建議。”他記得,李少譜是“雪游龍”出發區的一名掃冰志願者,他結合在實際工作中的經驗錄製了崗位培訓視頻,以第一人稱視角詳細示範了穿脱冰爪,掃冰工具抓握和清掃技巧等細節,為2022年冬奧會志願者崗位培訓提供了第一手的實用素材。
“和我們當年相比,現在的志願者思想更活躍、更多元,像冬奧會這樣的大型活動給年輕人搭建的平台,也讓他們對志願服務的認知和技能更加成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師伊然説。伊然目前擔任奧林匹克(殘奧)大家庭酒店運行團隊志願者經理,負責團隊志願者的招募選拔、宣傳、培訓、賽時管理和激勵保障等工作、工作內容貫穿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始終。
奧林匹克(殘奧)大家庭酒店志願者團隊,由10個來源單位的700餘名志願者組成,他們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將服務於場館的24個業務領域,主要服務對象是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奧委會的官員、代表等。因此,服務過程對志願者的語言、應急處置等各方面的素質提出很高要求。
但在志願者面試過程中,同學們的表現讓伊然堅定信心,她發現,讓大家介紹自己的志願服務經歷,同學們都很自信,向他們提出的志願服務專業問題,對方也能給出有啓發性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參與志願服務的機會和頻次都很高,經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志願服務的鍛鍊,我們的志願服務體系也更加成熟完善。”
2008年北京奧運會,作為志願者,伊然的服務崗位是在首都師範大學的奧運指揮部,“是志願者的志願者”,這段經歷對她影響深遠,以致成為大學老師後,她也在用奧運志願服務的經歷影響着學生。在工作中,伊然能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自身發展與國家發展融於一體,把自身成長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她表示,“參與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志願服務就是一個極好的契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