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聚焦下,“烏克蘭一日遊”不過是歐洲領導人刻意顯示的“歐洲政治正確”。
德拉吉、馬克龍、朔爾茨(從左至右)乘坐夜班火車入境烏克蘭後,在火車車廂裏的合影。圖/法國駐烏克蘭大使館官方社交媒體賬號
文 | 陶短房
當地時間6月1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意大利總理德拉吉和羅馬尼亞總統約翰尼斯,一同訪問了正在與俄羅斯激烈交戰的烏克蘭。
路透社稱,此前,馬克龍、朔爾茨和德拉吉花費了數週時間來籌劃這次出訪,他們希望通過訪問烏克蘭來減輕國內對他們的批評。但出於安全原因,這次出訪並未提前公佈。
另據報道,烏克蘭政府批評法國、德國以及意大利在俄烏軍事衝突中支持自己的力度不夠,還擔心他們會迫使基輔接受對俄羅斯有利的和平協議——6月15日,馬克龍就公開表示,烏克蘭應與俄羅斯談判。
也因此,和此前到訪的其他一眾歐美政要相比,這一批歐洲領導人的到訪似乎受到格外關注以及“挑剔”,而話題就集中在火車車廂裏的一張領導人合影照上。
歐洲四國領導人與澤連斯基在基輔會晤結束後,舉行聯合新聞發佈會。圖/烏克蘭總統辦公室官方社交媒體賬號
“挑剔”,從領導人的合影照開始
對歐洲領導人在訪問烏克蘭期間合影的挑剔,似乎是對其整個訪問、甚至是對其在戰爭爆發以來總體表現挑剔的一個縮影。
最廣為流傳——當然,也意味着最廣受挑剔——的一張訪問照片,是馬克龍、朔爾茨、德拉吉乘坐夜班火車抵達烏克蘭境內後,在火車車廂裏的一張合影。
一些批評者,似乎打算將馬克龍比附成1940年6月22日在貢比涅森林車廂裏簽署對納粹投降書的法國將軍安齊熱;另一些對德國政府立場不滿者,則集火抨擊朔爾茨所穿的“激情T恤”,認為這一過於隨意的穿着,“表現出其對烏克蘭的一貫輕蔑態度”。
而穿着毛衣的德拉吉也免不了被一番調侃,“都什麼季節了至於這麼冷?”還有人作出“心虛則冷”之類的闡發。
然而,最難堪的其實是本應出現在合影中卻未能出現的羅馬尼亞總統約翰尼斯。
約翰尼斯之所以未能“同框”,是因為他根本未能擠上這列2014年建造、原本用於克里米亞半島豪華遊的VIP豪華專列。
通常,這輛專列會將到訪的西方重要領導人從波蘭邊境運到烏克蘭境內,但絕非所有訪客都能享受到如此VIP規格的禮遇——此次一同“組團”的約翰尼斯就不得不坐上一列本國火車從羅馬尼亞入境,儘管6月14日馬克龍本人剛剛到訪了羅馬尼亞。
很顯然,如果歐洲領導人希望藉此次“組團出訪”凸顯“歐洲的團結”,那麼這張“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合影,恐怕只能凸顯出“歐洲的不團結”。
第二張合影,是在基輔會晤結束後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這一次四位歐洲訪客一字排開,且都穿着正裝,外交儀態無可挑剔,但在和馬克龍禮儀性擁抱時,澤連斯基明顯露出冷淡、勉強,甚至似乎強壓怒火的表情。
幸災樂禍的英國媒體《每日郵報》抓住這一細節,在其刊發的新聞照片下“夾敍夾議”道,“澤連斯基似乎寧肯呆在頓巴斯戰壕裏,也不願和這位法國貴賓擁抱”。
如此看來,如果此次“組團出訪”的目的是凸顯歐洲、尤其歐盟排名前三經濟體對烏克蘭的“關照”,凸顯其與戰火中烏克蘭的“友好之情”,效果恐怕也是“打折”的。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這100多天時間裏的表現證明其在外交舞台上是一個“行家裏手”。圖/新華社
愛恨,從來就不是無緣無故的
此前,澤連斯基也曾在烏克蘭接待過許多到訪外國政要,如英國首相約翰遜、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等一眾領導人。對此,澤連斯基均表現出極大的歡迎態度,報以熱烈的肢體語言,何以對此次“組團到訪”的歐洲領導人態度如此冷淡?
這世界上從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無緣無故的恨。
“組團四國”中的羅馬尼亞則罷了,另外三國在烏克蘭政府看來,身為歐盟最富的三國,卻都有些“口惠而實不至”。而作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就是典型。
早在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前,德國就奉行對俄綏靖政策,並在事發後強逼烏克蘭讓步。在烏克蘭看來,此舉不僅令他們蒙受屈辱和主權、領土損失,更縱容和鼓勵了莫斯科。
此次軍事衝突爆發前,不論前任默克爾政府或現任朔爾茨政府均對俄烏矛盾發出模稜兩可的信號,且遲遲不能在“北溪-2”輸油管項目上下決斷。
軍事衝突爆發後,朔爾茨固然作出了支持烏克蘭的姿態,但“説大話使小錢”,遲遲不肯給予烏克蘭所急需的高水平軍援,甚至已經答應給的也“剋扣斤兩”、百般拖延。一些東歐國家想把自己軍備庫中德式舊裝備拿去援烏,或要求德國用二手武器置換本國裝備的蘇式舊武器去軍援,也屢屢被朔爾茨政府阻撓、掣肘。
而在歐美政要聯袂到訪烏克蘭,以示“站隊”之際,朔爾茨卻聲稱“沒必要僅僅為照張照片跑去烏克蘭”,還不時發表一些似乎意在勸説烏克蘭接受“城下之盟”的話。
如今,這位“不願來烏克蘭拍照”的德國總理也要來烏克蘭拍照了,“拍照地”政要會給他怎樣的臉色,自然是不言而喻。而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情況也與此類似。
至於德拉吉和意大利倒沒這麼高的出鏡率和存在感——而這恰恰正是他同樣在基輔遇冷的奧妙所在:身為歐盟第三大經濟體,在援助烏克蘭這一“歐盟政治正確”項下,德拉吉難道不應該更努力一點嗎?
事實上,烏克蘭方面對此次“組團來訪”的歐洲政要究竟來做什麼,有着很深的懷疑和警惕,外界對此也議論紛紛。行前,烏克蘭方面就不乏質疑,甚至直接表明,“如果他們來這裏的目的不是給我們雪中送炭,而是勸我們割地求和,他們將註定一無所獲”。
可想而知,在東道主如此情緒下的歐洲領導人“烏克蘭一日遊”,註定是不會輕鬆愉快的。
法德兩國在俄烏軍事衝突中的猶豫態度飽受烏克蘭指責。圖/新華社
“消毒”,刻意顯示“歐洲政治正確”
事實上,烏克蘭方面還是過慮了:鏡頭聚焦下,“烏克蘭一日遊”的當事人們是不敢冒險拿“歐洲政治正確”開玩笑的。
被詬病“説大話使小錢”的朔爾茨,此次在基輔繼續其“説大話”的傳統,在新聞發佈會上高呼“烏克蘭屬於歐洲大家庭”“歐洲就在你身邊直到勝利”,至少在此時此刻絕口不提那些綏靖色彩濃厚的舊話。
不僅如此,朔爾茨還追加了一些“小錢”,表示剛剛在庫房裏“發現”兩門火箭炮,會“儘快”交付給烏克蘭。為安撫東道主,他表示“沒打算對烏克蘭發號施令,只有烏克蘭人有權決定接受怎樣的和平協定,不幸的是我們離此還很遙遠”。
不久前成功激起烏克蘭憤怒和各方非議的馬克龍,則早在抵達烏克蘭之前就在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竭力“消毒”,不斷釋放對俄強硬言論,試圖藉此沖淡此前爭議性言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此次在基輔更是如此,馬克龍聲言“烏克蘭必須打贏這一仗,法國也會全力支持”,表示“法國和德國永遠不會代表烏克蘭和俄羅斯做交易,也從沒這樣做過”。
馬克龍還試圖為其此前“不要羞辱俄羅斯”的敏感言論打圓場,稱此言不過是聯想到一戰和二戰後法國對戰敗德國不同處理方法所帶來迥異結果的“有感而發”。當然,馬克龍也拿出一些“小錢”,表示將追加援助“數門”155毫米“凱撒”卡車炮。
德拉吉並非“組團”主角或烏克蘭不滿、懷疑主要針對的目標,他也僅謹慎表示了對“烏克蘭自衞權”和“烏克蘭有權選擇自己想要的和平”的支持。
至於約翰尼斯本就不是烏方針對的對象,他在聯合新聞發佈會上言簡意賅地表示“將幫助烏克蘭出口糧食”,這種雪中送炭,當然會受到歡迎。
當然,此次“組團到訪”首先並非代表四國,而是代表歐盟,四國領導人為此迫不及待地表示對烏克蘭“直接成為歐盟候選國”的支持——6月17日,歐盟領導人峯會將舉行,屆時烏克蘭入盟申請勢必成為主要議題之一。
但是,鑑於歐盟接納新成員機制的複雜繁苛,不折騰個十幾二十年,烏克蘭很難得歐盟其門而入,對此就連烏克蘭自己也心知肚明。
澤連斯基當然是“心知肚明”的烏克蘭人之一,因此他在聯合新聞發佈會上對“歐盟的歡迎”一筆帶過,卻濃墨重彩地呼籲“新的(軍火)交付”,並具體點出“主要是重裝備,包括現代化火箭炮、反導彈防禦系統等”,同時呼籲歐盟儘快啓動對俄第七輪制裁。
僅此一點,就不難理解澤連斯基何以厚此薄彼、冷熱不均。就在“歐洲四人團”到訪前一天,美國總統拜登宣佈追加對烏克蘭軍援10億美元,其中包括烏克蘭最渴望得到的美式火炮、火箭炮備份彈藥;英國國防大臣華萊士則宣佈找到“20門以上”封存的M-109型155毫米自行火炮,將很快翻新送到烏克蘭。
與之相比,德法兩國猶豫再三後撒出的那點“胡椒麪”,又能買到烏克蘭多少好臉色?
撰稿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何睿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