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回鄉之後,大四女大學生黃柳維喜歡站在自家門前的空地向遠處眺望。從她家建在半山腰的房子往下看,一條蜿蜒的水泥路穿過石山縫隙,為原本閉塞的瑤鄉山村打開了通向外面世界的大門。
黃柳維所在的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嶺鎮加全村曾是貧困發生率超過60%的深度貧困村。如今的加全村,水泥路通到了20户以上的自然屯,低矮的木瓦房變成了樓房,網絡信號實現全覆蓋。2020年,加全村實現貧困人口和貧困發生率全部清零。
雖然黃柳維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每一次放假回家,家鄉的變化都會讓她感嘆不已。“以前上小學走的是遍地石頭的小路,稍不注意就會滑倒,學校離家直線距離不到1公里,但走路要近一個小時。”站在家門口旁的水泥路上,黃柳維説,現在從家開車到村小學只需要幾分鐘。
黃柳維重走小學時走過的石頭路。新華社記者黃浩銘 攝
在黃柳維看來,加全村面貌的巨大變化,發生在2015年實施精準脱貧以後。當時正在讀高中的她第一次可以從家門口乘車,直接趕往縣城的學校。羣眾開始用上自來水,手機有了4G信號,鄉親們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也會像城裏人一樣到村裏新修建的籃球場跳廣場舞。
加全村周圍石山環繞,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區。過去人們在石頭縫裏種玉米,在石山上大量放養山羊,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植被減少,陷入地越種越窮、山越養越禿的境地。如今,羣眾的生產方式發生改變,村裏有了牛羊養殖合作社,以前滿山跑的牛羊大部分住進了養殖大棚,羣眾散養的山羊也是根據當地的生態承受能力合理設定數量。曾經裸露的山體現在已滿眼翠綠。
村民唐運仕原本在外地打工,2020年6月,他回到村裏流轉160畝土地種植牧草,租用村裏的養殖大棚發展牛羊養殖。現在養殖場已經發展到20多頭牛、70多隻羊。“我們夫妻倆運營這個養殖場,剛起步每年要付1.5萬元給村集體作為場地租金,土地租金每畝500元一年,扣除各種支出後,收益比外出打工高得多。”唐運仕説。
加全村一名村民在養殖大棚內給山羊喂料。新華社記者黃浩銘 攝
交通等基礎設施完善後,加全村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曾經凋敝的山村如今成了村民返鄉創業的熱土,蜜蜂、跑地雞、肉牛養殖,綠檸檬、陽光玫瑰葡萄種植等村集體經濟項目陸續佈局。2020年,加全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20萬元。
和加全村其他家庭一樣,黃柳維家也發展起山羊、跑地雞和生豬養殖,光養殖年收入就超過10萬元。放假回來後,黃柳維還是會像小時候一樣幫家裏幹些農活,但這些已經不是這個曾經貧困的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持下,黃柳維的3個哥哥已從學校畢業,走上工作崗位。黃柳維也已簽約一家互聯網餐飲公司,即將踏入社會。
走在村裏寬闊的馬路上,黃柳維暗暗下定決心:無論以後自己走到哪裏,都會繼續關心家鄉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字記者:黃浩銘
視覺/編輯:江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