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一老人,守護中國烈士墓39年,還教導子孫一直守下去
《送韋城李少府》有言:“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雖然説在近代中國社會中,我國曾因戰爭的出現而與很多國家之間未能進行和平友好的往來,但隨着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現如今,我國也與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之間建立了較為友好的關係。
在新中國剛剛建成的時候,我國自身的實力還不是很強,但每當周邊的國家遇到困難時,我國也會及時伸出援手。曾經,在巴基斯坦遇到困難時,我國政府就挺身而出,並對其加以幫助。而在後來的日子中,巴基斯坦的一位老人為了感謝中國的付出,也主動為中國烈士守墓,而這一守便守了三十九年之久,後來,這位老人還囑咐自己的子孫,要一直守下去。那麼,這位巴基斯坦老人究竟是誰?他所守的中國烈士墓又有着怎樣的背景呢?
這位來自巴基斯坦的老人就是阿里·艾哈邁德。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時,中國曾經對巴基斯坦巴北部地區唯一的對外經濟生命線——喀喇崑崙公路進行原援建,通過有關資料可以發現,這條公路穿越了喀喇崑崙、喜馬拉雅、興都庫什三大山脈以及帕米爾高原地區,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天路”。
在對附近的地形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瞭解就會發現,由於這條公路的修建難度較大,且對於中巴兩國之間的經濟軍事往來具有着重要的意義,因此,僅憑巴基斯坦一個國家的力量,是很難進行修建的。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能夠對巴基斯坦的建築行業進行援助,中國方面就派出了數百名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然而,在修建這條“天路”的過程中,卻有八十八位中國工程師不幸犧牲在了巴基斯坦的土地之上。對於這些人而言,雖然他們永遠地留在了異國的土地上,但這些人對中巴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所做出的貢獻被永遠地銘記了下來。
而為了對中國的烈士進行紀念,巴基斯坦也決定在喀喇崑崙公路附近修建一座中國烈士陵園,當時,在這座陵園建成之後,一位叫做阿里·艾哈邁德的年輕人就主動向政府提出申請,打算為這座陵園進行守護。原來,在公路修建的過程中,艾哈邁德曾親眼看到了中國人為巴基斯坦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而為了對這些烈士進行祭奠,他也決定用自己的力量去守護烈士的陵園。
在決定開始守護陵園的時候,艾哈邁德還只是一個二十二歲的年輕人,而在後來的日子中,他也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陵園守護事業。當時,他不僅要對中國的烈士陵園進行守護,還負責着陵園內部的園丁工作,據艾哈邁德表示,他和自己的同事每天要對陵園清掃三到四次,而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做,也是希望烈士們所安息的地方能夠保持一塵不染的狀態。
雖然説看守陵園的工資並不是很高,但是艾哈邁德卻並沒有後悔自己的決定,而由於艾哈邁德對中巴之間的友誼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貢獻,因此,他也曾兩次受邀來到中國,並進行彙報。據艾哈邁德表示,他希望自己在去世之後,也能夠將這一守衞工作繼續下去。艾哈邁德希望巴基斯坦的政府,能夠將他的兒子也聘用為守墓人,讓他的家族繼續為中國烈士陵園進行服務。
據艾哈邁德的四個兒子表示,在他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常常為他們講述這些中國烈士的故事,而在他們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幫助父親在陵園中工作了。對於艾哈邁德一家人而言,雖然他們是巴基斯坦的人民,但他們對於中國的印象也是非常好的。可以説,正是因為有着這些底層百姓的努力,因此,中巴之間的友誼才能夠繼續發展下去。據艾哈邁德的兒子表示,基於父親的影響,他們從小就對中國有着一定的熱愛之情,而他們也希望能夠將守護陵園的事業繼續下去。
通過艾哈邁德的選擇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對於巴基斯坦地區的建設而言,如果説沒有中國的付出與努力,那麼他們也很難擁有現如今的發展成就。雖然説在守墓的過程中,艾哈邁德的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正因在巴基斯坦地區有這樣心懷感恩的民眾存在,因此,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友情才能夠得以繼續延續。相信在未來的日子中,中巴之間的友好往來也將持續下去。
參考資料:《用一生守護中巴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