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到五十,再有本事,也要學會“拉攏”這幾位貴人,為餘生鋪路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綜合

孔子有言:“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當人到了四十歲之後,那麼這個人將會變得不再困惑。而當這個人到了五十歲之後,那麼這個人將會明白何為“天命”。

可是,這都是以往的説法了。在如今這個社會,由於人所處的環境變複雜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矛盾多發起來,那麼人就不可能會感到不迷惑。

人到中年,恰恰就是人迷惑的開始,也是人生“高危期”的到來。

在這個時期,恰恰能考驗一個人的智慧。要知道,那些較為明智的人,他們都會選擇以不同的方式去面對生活的困難。

對於普通人來説,要怎樣去面對困難呢?

那就需要人有着“借力打力”的智慧了。要想借力打力,那你就得藉助別人的力量來發展壯大自己。

別認為自己一個人就能夠活得好,成為一個孤島。很多時候,只有各方的力量都聯合起來,你才能讓生活實現幸福效益的最大化。

人到五十,哪怕你再有本事,再有錢財,都要跟這幾個人拉關係,為你的餘生鋪路。

人到五十,要跟“伯樂”拉關係

當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其實還屬於壯年。既然是人在壯年,就該為了事業而打拼。

一個能夠為了事業而打拼的人,他絕對就是一個不服輸,不氣餒的強者。

可是,哪怕是強者,他都有遇到瓶頸的那一天。

要想突破瓶頸,從而更好地實現事業的突破,那人就該學會跟欣賞自己的“伯樂”拉關係,和他們保持一定的溝通交流。

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而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匹擁有着獨特才華的千里馬,正等待着能夠慧眼識人的伯樂的到來。

如果你有幸遇到了伯樂,請你不要輕易放他離開,而是要與之並肩而行,讓他助我們一臂之力。

人到五十,要跟“老伴”拉關係

當人到了五十歲,其實再過十多年後,人就得退休了。

在退休的生活中,人到底要依靠誰呢?和我們最為親近的一個人,就是陪我們走過這一輩子的伴侶。

説起伴侶,大多人都不以為意,認為不就是枕邊人嘛,怎麼就非要跟他們搞好關係呢?

所謂“年少夫妻老來伴”。你年輕的時候和某個人成婚,就是為了餘生能夠與之相互扶持,相伴而行。

要知道,你的孩子只能伴你一時,卻不能伴你一輩子。因為他們自己也有自己的家庭要養活,自然就不會把心過分放在你的身上。

而你的伴侶不同,只要你跟他之間沒有存在什麼大的關係裂痕,雙方都沒有做出不恰當的事兒,那麼這雙方相伴到老,也都是必然的。

所以,和他們搞好關係,這不僅是為了未來着想,還是為了平時的生活着想。

人到五十,要跟“知己”拉關係

古人有言:“朋友易遇,知己難求。”

在這個世上,你能遇到一位朋友,那其實很簡單。只要你願意,滿大街都是你的朋友。但是,真不真心,那我們就不知道了。

而要想遇到一位知己,遇到一個能聽你傾訴的樹洞,那就要比登天還難了。

而古時候人們常把“他鄉遇故知”這件事兒譽為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如此,便看得出來,知己對我們的影響,那是巨大的。

尤其是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時,有些事兒不能跟家人説,那我們就肯定要跟懂我們內心的知己去説。

因為人這一生終究是要有人來陪你前行的。這裏的陪,並非是伴侶的扶持相伴,而是知己的如影相隨。

試想,在人處在黃昏之境時,你還能跟知己大談人生,痛飲幾杯,那麼便是人生之幸事了。

人到五十,要跟“孩子”拉關係

從傳統的觀念來説,中國人為什麼要生孩子?

説得好聽點,叫做傳宗接代,可説得不好聽點,這不過是自己對於孩子的投資而已。

你把他們養大了,那你肯定希望他們能夠孝順自己,給自己最好的照顧和陪伴。

其實,這也是有道理的。只有親子之間相處得融洽的家庭,才能讓人感受到幸福。

試問,一個整天都是算計,整天都是吵吵鬧鬧的家庭,它又能給人帶來怎樣的未來和感受呢?

人到五十,趁孩子還沒有完全離開自己,就得和他們保持一定的友好關係,和他們做朋友。這樣,他們才會更好地接納你,而不會厭惡你。

親子之間,最忌諱的,就是雙方都另懷目的,導致雙方之間多了爭鬥,而少了相互包容。

多包容孩子的不足,多帶好頭,發揮榜樣的作用。如此,在這樣的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他們都不會差到哪裏去。

這種和睦的親子關係,當你到了60歲後就會清楚地明白,它的影響是巨大的。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