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乘客特別是老年人在乘坐公交車時,忘帶交通卡、手機沒電、身上沒零錢等尷尬,3月13日起,上海公交49路陸續推出多項“愛心乘”服務,在終點站上海體育館站設立了自動投取幣設備,車上放置了愛心乘車券。如今已12天過去,目前“收支平衡”。(3月25日東方網)
無疑,“愛心乘”是一項暖心的公共服務新樣板。據報道,該設備設有兩個投幣口和一個取幣口。點擊取幣按鈕,每次最多可從取幣口取出2元硬幣用於乘車。設備設有的兩個投幣口,是用於乘客事後補交車費或愛心人士補充乘車公益金的。這就對上了“愛心乘”計劃的倡議:受惠者在方便時把乘車費投回“愛心乘”設備,將愛心傳遞給下一個有不時之需的人。
其實“愛心乘”不光折射了城市温度,更凸顯了服務智慧。49路沿線經過腫瘤醫院、中山醫院等多個醫院,老年乘客佔比較高,他們很少用智能手機,有時又會遇到沒帶交通卡或沒零錢的尷尬情況,所以才推出了這項愛心服務。另外,“愛心乘”不只是為老服務,還解決了因乘客把大額現金投進票箱後站在上客處等待別人投幣找零的不便與安全隱患,可以説是一舉兩得。
“愛心乘”是好,可是就沒有問題嗎?當然有。按一下按鈕就可以拿到2元硬幣,如果投幣箱中的錢被別有用心的個別人拿光怎麼辦?“愛心乘”首批投入的乘車公益金全部來源49路職工“3·5”學雷鋒期間自發募集的公益款,公益金的後續補給如何保障?“愛心乘”給人的免費乘車“錯覺”若是引發領券“蹭車熱”怎麼破?現在沒出現問題,不代表以後不會出問題。
可是話説回來,因為怕出問題就不做了嗎?正如49路車隊黨支部書記袁瑛所説,當然不排除有問題的可能性,但是乘客的實際困難也擺在那裏,服務措施不試試怎麼知道行不行?打造誠信公益的社會就要從公共服務做起,“愛心乘”作為一種公益的公共服務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柔性力量,靠的是社會的道德約束和大家的文明自覺。每個人都是“愛心乘”的受益者,也是建設者。
不論怎樣,“愛心乘”都是文明社會的有益探索,它為民間善意提供了出路。其實中國人人性的善往往容易被低估,就比如“愛心乘”這十多天的實際,“根據統計,最近一週至少有10多位急需硬幣的乘客通過這台設備解了燃眉之急,獻愛心的市民更多,收到了30多元捐款。”這就是“愛心乘”能夠維繫、值得推廣的佐證。
記得畢淑敏在《愛的迴音壁》中有這樣一句話:愛是一面寬闊光滑的迴音壁,微小的愛意反覆迴響着,折射着,變成巨大的轟鳴。“愛心乘”就好比這面迴音壁,從上海49路始發,終點是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