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普查員是個苦差事

印度人口普查員是個苦差事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宇 同】今年是印度每10年一次的全國人口普查的年份,也是印度歷史上第16次人口普查。論人口數量,印度僅次於中國排第二,但若論人口普查的規模,印度可稱得上世界第一。特別是印度複雜的國情令普查尤為艱難,一次人口普查要動用上百萬普查員。這些普查員們面臨的諸多煩惱也是其他國家無法想象,難以體會的。

觸及種姓制度敏感問題

首先,最大的煩惱就是語言複雜。印度各邦語言文字大多不相同,全國大約有大大小小上千種語言,其中國家官方語言就有22種。這些所謂官方語言,也多是在一個或幾個邦使用,印地語可以在北方多個邦通用,真正可以在全國通用的只有英語,而真正掌握英語的也僅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所以,印度實施人口普查的時候,相關紙質資料比如普查表和填報説明要用16種語言印製,一次人口普查的報表資料的重量據統計達到1100噸。

其次是種姓制度帶來的問題。一方面,種姓制度在大城市雖然已經比較淡化了,但在有些農村地區還是挺講究的,不同種姓之間存在着有形或無形的隔離。印度教最低等的達利特階層(或稱賤民、不可接觸者),一般都是在村子外圍單獨劃地居住,水井都不能跟其他村民用同一口。其他較高種姓的村民也不會進達利特人的家,否則就會被“污染”。而人口普查員都是當地人,他們一般是當地基層政府僱員或公立學校教師,三四個人組成一個普查小組,每組負責幾個村莊和社區。政府規定,普查員必須入户調查,僅逐家入户這一項要求,普查員們所付出的就不僅是身體上奔波的勞苦,還要克服信仰方面的障礙。

另一方面,人口普查的時候種姓問題查不查也曾在印度引起一些爭議。因為印度法律已經明文廢除了種姓制度,但矛盾的是,印度針對一些低種姓族羣和偏遠部落人民(他們被稱為“表列種姓”或“表列部族”)還有一些特殊的優惠政策叫保留制度,即在升學、就業等方面給予一定照顧,專為其保留一定比例的名額。不統計種姓也就無法精準落實這些優惠政策。最後,印度在人口普查中採取了折中方式,只統計是否屬於表列種姓或表列部族,不是的則不用填報自傢俱體的種姓歸屬。

動用無人機避免漏報

印度很多大城市都有規模大小不一的貧民窟。貧民窟人口流動性強,印度又沒有户籍登記制度,怎麼在貧民窟開展普查是個難題。同時,貧民窟又是不斷變化的,很難以農村的院落來一家一户界定。以孟買最大的達拉維貧民窟為例,貧民窟本身的建築就很多樣性,既有用紙板、塑料布搭建的窩棚,也有不少居民樓和公寓樓,這些樓房都是早期入駐的人在致富後找開發商建的。貧民窟的邊界範圍也很難精準界定,隨時都可能有新的窩棚突破原來的“疆界”。人口普查員們只能拿着衞星地圖劃定範圍統計,有時還要動用無人機和實時衞星定位系統來協助,以避免漏報錯報。

在印度中東部的恰蒂斯加爾邦、奧里薩邦等地的偏遠地帶還存在着一個所謂“紅色走廊”地帶,這些地區活躍着反政府的納薩爾武裝分子,常發生政府工作人員遇襲事件。這些地方的人口普查員們不僅要長途跋涉走訪山中的許多部落,還要時刻保持警惕,學會跟“游擊隊員”打游擊。雖然工作如此艱苦甚至有時可能遭遇風險,但人口普查員們並沒有額外的報酬,他們參加人口普查工作只是計入工作考勤,唯一的福利就是政府提供的工作餐。

調查內容偶有奇葩

印度全國通用的人口普查表中共有29大類內容需要填,有的地區還有些附加的額外內容。比如有的會統計家中做飯用的燃料,這是環保和能源部門需要的資料。甚至有的農村地區還統計廁所,所以如果有普查員問某個農民家有沒有廁所並不代表他想如廁了,而是要查一查該地“廁所運動”的成效如何。印度有的邦還喊出“無廁所,不娶妻”的口號,新人結婚登記的時候甚至要求出示在家中廁所照的合影才能“領證”。

印度的人口統計數據還有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各個年齡層次中每5年會出現一個扎堆兒的現象,即年齡以5和0為結尾的人數最多。有印度統計專家分析,這説明有些人可能對自己或家人的具體出生時間並不太清楚,所以傾向報一個比較整的約數。

另外,在印度各個年齡層中,以7結尾的年齡人數明顯比其他的少,有分析認為這並不是人們都避開某個特定年份不生孩子,而是印度傳統上不太喜歡7這個數字,所以大家有意識避開這個年齡。如何核准人們的準確出生年份對人口普查員也是一個挑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8 字。

轉載請註明: 印度人口普查員是個苦差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