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老牛的牛年“新”願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綜合

大眾日報記者 陳巨慧 通訊員 李慶瑞 報道

除夕一大早,“老牛”牛德成就在創新工作室忙碌起來。寫春聯、送福字、開假期工作會,推進創新項目的研發。

今年52歲的牛德成,綽號“牛人”。在國網成武縣供電公司基層供電所紮根20多年的他,只有初中學歷,卻擁有37項國家專利授權。採訪牛德成時,他笑呵呵地説:“我這個人好鑽牛角尖,大家都喊我‘犟牛’。年齡大了不能喊‘犟牛’,都改喊‘牛人’了。”在同事們看來,正是他的“犟”成就了他的“牛”。

1996年,原單位破產在家當了兩年“土電工”的牛德成,被分流到成武縣供電公司汶上供電所工作。當時,正在進行農網升級改造,與同事一起更換導線時,牛德成發現一位老大爺正蹲在蒜地裏大口大口地抽着煙。他湊上去打招呼,老人家瞪了瞪倒下的蒜苗,沒搭理他。從小跟母親種地,牛德成知道莊稼人不容易,他意識到,是他們更換導線時拉着線在地裏走踩了老人的蒜苗,讓老人心疼了。

“能不能讓電線在空中飛?這樣就踩不着老百姓的莊稼了。”牛德成的犟勁上來了,不解決這個問題絕不罷休。一連幾天日思夜想,他終於有了靈感。“出蠻力不如使巧勁,我用拖拉機車斗底部的舊轉盤製造了一台絞盤用來帶動舊線,施工時,只要把新線和舊線接起來,舊線拉動新線在空中走,拆舊和換新一氣呵成,不僅省人力、提工效,而且大大減少了施工中對莊稼的傷害。”這是牛德成到供電公司後的第一個發明,在絞盤基礎上,他又研發出舊線回收盤和緊線捲揚機。

牛德成解決的都是日常工作中那些司空見慣的“小麻煩”。牛德成説:“我沒有研究過高大上的課題,職工在工作當中遇到的難題,就是我的研究課題。”

農村電網改造升級,除了架電線,還要運送、豎立電線杆,安裝變壓器。農村道路往往比較窄,大型機械施展不開,運送電線杆經常需要十幾個人肩抬手扛,不但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還存在安全隱患。2004年,農網升級改造大規模鋪開,施工方式落後卻制約着工程進度。時任成武縣供電公司桃花寺供電所所長的牛德成倍感壓力,“改進施工方式成了我的大心思。我決定製作一個省力、靈便、安全的施工車。”

研製施工車工程浩大,對於理論基礎薄弱的牛德成來説更是困難重重。一連三個月,牛德成把工資收入全部用來購買元器件和原材料,一分錢都沒有拿回家。正當妻子埋怨他“整天瞎搗鼓,還往裏搭錢”時,施工車有了眉目。牛德成以農用三輪車做底盤,車頭裝上叉車架,車後裝上液壓快速接口掛接炮車,炮車可以拖着電線杆在大街小巷行駛,叉車可以用來安裝變壓器,有效解決了施工中遇到的難題。目前多功能施工車已經升級到第六代,可節約人工及機械費用80%,提高工效70%。

2015年,成武縣供電公司成立了牛德成創新工作室。據統計,2019年以來,牛德成創新工作室申請專利的48項成果中,已經有11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6項獲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新年伊始,喜訊傳來。在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的第三批100個全國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中,牛德成創新工作室榜上有名。如今,牛德成正在為電力高空樹木清障車的研製忙碌着。“高壓線下的綠化樹木長得太高會成為線路的安全隱患,必須在8米以下進行剪切。但高空修剪枝條非常困難,在園林部門的配合下清理一棵樹往往需要四五十分鐘。我研製的清障車就像給樹木理平頭,清理一棵樹只需要10分鐘。清障車的各個零部件已經做好了,過完年後就開始組裝試驗,爭取年內拿出樣品車。”這是牛德成的牛年“新”願。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