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張口閉口“奮鬥”的企業文化變了味

    提起奮鬥,你會想到什麼?往大了説,奮鬥是時代車輪、家國命運的鏗鏘旋律;往小了説,奮鬥是經久不歇的生命狀態,托起人的理想道德。

    不過,當下輿論中,奮鬥正經受一輪爭論,有些企業以“奮鬥”為名,篡改奮鬥的內涵,甚至“奮鬥”還被挪用為侵犯勞動者的權益工具。這對奮鬥者不公,也抹煞了奮鬥意義。

    披着所謂“奮鬥”外衣,許多人學會説言不由衷的話,編織並不善意的謊言。然而其所作所為,猶如皇帝新衣,在洞若觀火的人看來,只是同在一個屋檐下,“人艱不拆”而已。

    職場中的奮鬥,處於變化語境中。這不是説以前人不講究奮鬥,而是關於奮鬥的內涵,更自由地被個體詮釋內化。

    職場中,推動奮鬥變化的,也有法治環境的改善、公民法治素養的提高。職場中,人們不再單純受制於勞資關係,更不甘被拙劣的口號擺佈捉弄,他們奮鬥的積極性,更多來自自我調動。

    現如今,個體對奮鬥的理解,是不做無望的努力。個人是企業的員工,但更是自己的老闆,聽從內心召喚,不做陪綁公司的附庸,不做資本犧牲品。但某些時候,有些企業領導依舊喜歡高高在上,動輒耀武揚威,傾軋勞動者權利。

    為了理想而奮鬥,光榮而不可恥。有人説,傳統公司暮氣橫秋,更易沾染“不良習氣”,愛用“奮鬥”打雞血,難以善待員工,但互聯網行業又是“996”,又是“ICU”,以傳統或新興區分行業待遇或有道理,但在呵護員工權益上,卻很難説究竟誰比誰強。善待員工的企業,總是讓員工發自內心,願意“啓動”個人奮鬥,把理想情懷和企業願景放在一起;相反,苛待員工的形式千千萬萬,但歸根一點,就是想盡辦法從員工合法權益中壓榨“剩餘價值”。

    説這麼多,不是妖魔化資本,不是黑化僱主。企業有經營目標,實現創利無疑能更好照拂員工權益,這個道理人人懂,卻為何從那些張口閉口“奮鬥”的企業嘴中説出,大家就覺着變味呢?很大原因是一些企業決策沒有考慮員工利益,勞資雙方視角不同,也就很難在一個水平上對話。更何況,很多時候,企業祭出“奮鬥”的“尚方寶劍”,也沒打算給員工説話機會,即便個別“刺頭”,也往往因受不了職場的刻意針對,被逼辭職。當勞資雙方實際地位高下懸殊,沉默的才是大多數。

    公司將包含個人發展的藍圖勾勒出來,不畫大餅,才能使員工心悦誠服,才能和公司大戰略、部門小規劃同頻共振。否則,“奮鬥”的PUA用多了,全都是帶毒雞湯,也在無形中使“奮鬥”污名化。有些時候企業或許要反思,在鼓勵通宵達旦的所謂“奮鬥”時,是否已讓員工捲入低效能工作節奏,這會不會也是企業“內卷”的衰頹跡象?

    當然,星光不問趕路人,奮鬥的人永遠在路上,那些奮鬥的道理依舊樸素,奮鬥的精神仍然動人。

白毅鵬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27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一些張口閉口“奮鬥”的企業文化變了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