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80米巨輪撞上300米巨輪殘骸,馬六甲海峽真的“魔性”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綜合

    當地時間23日凌晨4:40分,一艘塞浦路斯旗下名為tina1的集裝箱船在航行時撞上今年五月撞船後被放棄的Shahraz號集裝箱船殘骸,截止兩天後的當前,兩艘船依然卡在一起,影響馬六甲海峽的航運。

兩艘相撞的集裝箱船

    此次事故的受害者tina1原本是要從新加坡駛往雅加達,原本到達時間是24日早上7點,但從船訊網信號顯示,該船目前依然在事故現場。該船IMO:9267156,MMSI 209241000,建造於2004年,呼號5BYH4,長278.94米,寬40米,吃水12.5米,載重噸67270噸,總噸位66300餘,TEU搭載量5576,摺合排水量超過15萬噸。

兩艘船都已經擱淺

    至於這次的“障礙物”則是今年五月份擱淺在馬六甲的shahraz號集裝箱船,該船原本是希望在今年5月16日前往洋山港的伊朗集裝箱船,IMO、MMSI代碼9349576/422031500,呼號EPBR2,其尺寸比Tina1更大一圈,長299米,寬40米,吃水14.6米,總噸位74175,夏季載重噸86018噸,TEU數為6572建造於2008年,結果在今年五月擱淺於馬六甲海峽,因此選擇報廢,船上的集裝箱被移走交付貨主/買家,而船隻被遺棄尚無拖曳計劃。

之前擱淺斷裂的shahraz號

    作為世界重要海道的馬六甲海峽,其實地理因素上並不適合現代大型貨輪通過,儘管其西北部最寬處達到370千米,但是最窄的部分寬度僅有2.8千米,而且水深有限,僅有25米。儘管25米這個數字看起來足以滿足船隻航行,但問題是正常情況下船隻的安全航行深度應該是滿載吃水的115?上,而且過淺的航道對於船隻動力有負面影響(船隻推進效率下降,跑不出高航速,而且泥沙對螺旋槳也有磨損),因此當前20萬噸以上的貨輪已經逐步開始使用龍目海峽、巽他海峽進入印度洋。

當前船隻狀態

    除地理因素外,馬六甲海峽涉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諸多國家,整體管理較為混亂,幾百年來馬六甲海峽一直是海盜聚集區,由於海道狹窄,船隻數量多,不少船隻需要錨泊等待通航,給了海盜以可乘之機,而擁擠的海峽也容易造成船隻碰撞事故,最著名的馬六甲海峽撞船事故莫過於美國海軍驅逐艦菲茨傑拉德號飈船被水晶號教做人。那次事故雖然顯示了美軍管理的混亂與蠻橫粗野的航行風格,但馬六甲海峽船隻密佈,對動輒數千數萬噸慣性巨大的船隻而言,確實也存在較大風險。

小編剛上班那會兒沒少黑菲茨傑拉德

    目前尚不清楚船東是否還想挽救一下懟上舊船導致擱淺的貨輪,畢竟這艘船也已經使用了16年,可以考慮更新一下。如果船東表示要放棄這艘貨輪,近期通過馬六甲海峽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一下兩艘近三百米的巨輪掛在一起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