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守護外賣安全,近段時間不少城市都在開展“食安封籤”推廣活動。對這一倡議,消費者普遍叫好,但一些商家卻顯得動力不足。
新華社資料圖 圖文無關
封籤雖小,作用很大,不僅可以避免食品配送過程中被污染和人為破壞,還能夠為發生糾紛時認定各方責任提供證據,對消費者和商家而言都是一種保護。既然是雙贏的好事,為啥一些商家反應冷淡?主要原因不外乎效率顧慮和成本擔憂。據瞭解,一個外賣封簽單價不足1分錢,但積少成多也是一筆開支。此外,趕上飯點,商家出餐往往分秒必爭,增加一道工序不可避免降低速度。出於這些現實考量,一些規模不大、利薄事雜的小店小館就在包裝上打個“死結”、貼塊膠帶糊弄了事,或乾脆對新規置之不理。
就目前來看,各地推廣使用“食安封籤”多是倡議,能否落實全憑自覺,但大小商家都應將消費者評價、品牌美譽度等放在心上、算算大賬。一來,隨着消費者對安全與品質愈發重視,不封籤的外賣恐怕會被慢慢“打入冷宮”。二來,封籤相當於一個“移動的廣告牌”,利用得當完全可以起到宣傳品牌的作用。在這方面,不乏成功案例。比如,某知名小吃將食品淵源印在封簽上,讓廣大食客明白“吃的是味道,品的是文化”;有商家在封簽上印上有趣文案,讓食客在會心一笑中感到心意。如此種種,都拉近了消費者與品牌的情感距離,給後續經營帶來的“長尾效應”不可低估。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網上外賣用户規模已達5.44億,同比增長29.9%。當網絡餐飲行業邁入“億時代”,顯然得在規範安全上再加把勁。就外賣封籤來説,除了商家自律,外部監管也必不可少。目前不少城市正在嘗試對此開展定期抽查,一些業內人士也建議,政府部門可以聯合當地餐飲協會等機構共同完善實施細則。總之,賦予“食安封籤”更多約束力和執行力,守住的不僅是餐食安全線,也是品牌生命線。
(原標題:普及“食安封籤”需要硬約束)
來源:北京日報 | 記者 雨馨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