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育齡工作照 資料圖片
【追思】
2022年6月11日上午,北京下起了濛濛細雨,彷彿訴説着對百歲醫者辛育齡辭世的不捨。
社會各界送來的鮮花,擺滿了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正廳,辛育齡安詳地躺在花叢中,身上覆蓋着鮮豔的中國共產黨黨旗。
“一十六歲投革命,勤懇終生忠於黨,七一勳章獲得者;八十五載行醫路,堅守初心為人民,白求恩式好大夫”,這幅由中日友好醫院敬獻的輓聯,凝縮了辛育齡老院長在革命中淬火的一生。
辛育齡是新中國胸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日友好醫院首任院長,於2022年6月7日永遠地告別了他摯愛的醫學事業,享年101歲。行醫八十五載,他曾賦詩《行醫有感》表達了自己的理想:“救死扶傷平生願,人生價值是奉獻。”
從小戰士到大專家,辛育齡與黨同齡、與黨同心、與黨同行,始終把個人理想與人民健康緊緊聯繫在一起,為我國衞生健康事業的創新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2021年,正逢建黨百年,辛育齡榮獲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勳章”。作為29名獲獎者之一,百歲高齡的辛育齡已無法到達現場,代為領獎的女兒辛曉梅通過視頻,將這枚珍貴的勳章展示給他看。老人的眼中閃着光,身子微顫,不住地點頭。
20世紀30年代,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時年16歲的辛育齡,被共產黨堅持全民族抗戰的主張深深打動,不願做亡國奴的他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部隊。
歲月滄桑,辛育齡最終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者,他與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還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1939年5月,辛育齡被派往白求恩醫療隊工作。在著名的齊會戰鬥中,白求恩將手術室設在前沿陣地上,連續工作了69個小時。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白求恩不顧自身安危,搶救傷員的生命,“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感染着身邊的每一個人。
在戰爭中,辛育齡全力以赴地救治傷員,其左臂不幸受傷,白求恩親自為他縫合傷口,而這道瘢痕也見證了白求恩對當年這位小衞生員一生的影響。“救死扶傷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如果將來能做一位像白求恩一樣的醫生,挺好的。”
辛育齡就這樣走上了行醫之路。1939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2年,他被選拔至中國醫科大學20期學習。新中國成立初期,承載着振興中華的使命,作為國家首批公派留學生的一員,辛育齡被派往國外學習當時在國內尚屬空白的胸外科技術。
越是偉大的事業,越是充滿挑戰,越需要知重負重。辛育齡的每一步大膽創新、每一項成就,都有力推動着我國胸外科事業的突破性發展,見證了我國醫學事業前進的步伐——帶領團隊完成我國首例肺移植手術、首次將針刺麻醉應用於胸外科手術、首創電化學療法治療腫瘤,為我國培養了近1000名胸外科技術骨幹、指導40餘家醫院建立胸外科,為我國的胸外科建立了醫、教、研合一的體系。
1982年5月,已是花甲之年的辛育齡,被國務院正式任命為中日友好醫院首任院長。他帶領團隊歷時三年建成的中日友好醫院,曾為當時的各大醫院改革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樣板。隨後,辛育齡主動請辭院長。他認為,組織上交付的籌建任務已經完成,接下來,他更願意專心做一名外科大夫。
“一切為了病人得到更好的療效”,這是辛育齡留下的殷殷囑託,而他在中日友好醫院建院伊始樹立的“患者至上、文明行醫”的院風,傳承至今。
“從辛老身上感受最深的就是白求恩精神,對工作極端認真,對人民極端負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辛育齡在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專家劉德若心中的形象,跟隨辛育齡學習工作長達29年的他,感受至深。
“我們對手術的每一步都精益求精,包括吻合的針距、包埋的方式,不斷地調整,並追求極致。”辛育齡的囑託,一直是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主任梁朝陽的工作目標。
辛育齡90多歲時,仍然堅持工作,他的辦公室經常亮着燈光,照亮了年輕一代的醫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副主任婁彥妮,也是首屆辛育齡青年獎獲得者。她的眼中閃着淚花:“如果説辛老用白求恩精神鑄就了人生路標,那我們年輕人正在努力地把辛育齡精神凝聚成前行的動力!”
辛老,向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