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衝突未改變中印合作大局

【歐洲時報社論】近期,中國和印度邊境發生的一系列對峙事件引發關注,特別是6月15日的一次衝突,因為造成了人員傷亡,更受矚目,也讓外界對中印邊境局勢、中印關係走向產生擔憂。

對於最近的這次衝突,中印雙方都沒有披露太多細節。有媒體援引印度軍方的聲明稱,印軍的傷亡數字從此前的3人增加到了20人,其中17人是因為受傷之後暴露在高海拔地區的零下低温中,造成傷情惡化,搶救無效死亡。

中方的回應則稱,6月15日晚,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違背承諾,再次越過實控線非法活動,蓄意發動挑釁攻擊,引發雙方激烈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

5月以來,中印邊境多次發生對峙,一度引發雙方談判破裂。進入6月,經過多輪會談,特別是在兩國官方表態後,邊境局勢有所緩和。直至此次造成人員傷亡的衝突,局勢再度緊張起來。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背後,是中印邊境爭議的長期性、複雜性。一直以來,中印邊界存有爭議的客觀現實,考驗着雙方通過談判協商解決問題的意願和能力。

從此次衝突後兩國官方的表態來看,雙方都不願看到事態進一步擴大,而是將繼續通過對話協商解決有關問題,緩和邊境地區局勢,雙方也正通過外交和軍事渠道進行密切溝通。由是觀之,目前中印邊境局勢總體上是穩定的、可控的,外界“中印開戰”的擔憂難以成立。

此次衝突之後,中印民間尤其印度民間確實有一些主戰的民族主義情緒存在,但這並非當前中印關係的主流。合作而非對抗,才是兩國最佳選擇。

近年來,中印邊界事件頻發,除了歷史原因,很多時候要歸因於印度。

一方面,莫迪政府改革進展不順,“莫迪經濟學”效果不佳,需要向外轉移矛盾;另一方面,雖然印度有不少人主張借鑑中國發展模式,但是印度對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一直很強烈,邊境問題是宣泄管道之一;再則,印度在戰略上一直對中國有警惕,比如印度認為“中巴經濟走廊”對其不利;此外,印度存在一些“抓住中美博弈加劇帶來的機遇期解決與中國邊界爭端”的投機主義思想。

對印度而言,既要清楚中國的基本立場,特別是堅定維護領土完整的決心,也需要明確什麼樣的外部關係也代替不了與中國的關係。對於存在爭議的邊界,中印建立了保持該地區穩定的管控體系,並且在很長時間都發揮了效用,解決摩擦的途徑是不斷完善而不是破壞這一體系。

對中國而言,隨着全球地緣政治重心轉移到亞洲,中印關係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接連打出重返亞洲戰略、印太戰略的美國,拉攏印度壓制中國的態勢十分明顯。5月份,中印邊境局勢緊張之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就表示,“美國已準備好、願意且能夠調解和仲裁他們激烈的邊界爭端”,但遭到中印雙方不約而同的拒絕。這顯示出,印度的對外政策雖受西方影響,但也不願結盟美國對付中國,中印之間戰略合作的基礎是廣泛存在的,北京關於中印友好合作的政策具有穩定性,不會因此次邊境衝突而改變。

正如不少評論分析的那樣,中印關係具有“雙軌”特徵,在一些領域存在矛盾與競爭,又在一些領域進行合作與協調。同為崛起大國、人口大國,中印在經濟改革、現代治理、國際合作等方面有很多相通之處,也在推進合作方面負有更多責任,儘快平息邊境衝突帶來的衝擊,便是其中的應有之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83 字。

轉載請註明: 邊境衝突未改變中印合作大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