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長江下游發了大水,三峽大壩總數被拿來背鍋。尤其是6月29日三峽泄洪,正好和下游鄱陽湖倒灌、決堤等發生在同一時間。於是乎,三峽大壩泄洪導致下游決堤的説法不脛而走。很多網友都在納悶了,為什麼三峽大壩不提前把水放空呢?
這篇文章,我就來給三峽大壩正名,講講其中原因。
汛期已經放到較低水位
住在重慶、四川等地的人們都知道,三峽大壩今年6月左右已經把水庫的水位降低到了較低水平,因為當地人感覺江北嘴江邊水位明顯變低了,沙灘都露出了一大片,這可見大壩的水位之低,騰出的庫容之大。
下圖拍攝於三峽上游航道,可見已經漏出了大量沙灘。
當然了,至於網友説的把水庫完全放空,這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個大壩敢這樣操作。
氣象預報的不準確性
如果氣象預報是100%正確的,那麼當防洪指揮部接收到接下來一個月全部都是大雨天氣,那麼他們會毫不猶豫的提前放水,將水位放空,以利於後期的蓄洪。
然而問題就出在天氣預報並非100%準確,尤其是三天以外的天氣更加難測。
假設天氣預報預測5天后連續大雨,三峽大壩因此而進行了放水,那麼假設5天后並沒有下雨,而是連續的晴天,你是否想過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屆時恐怕“三峽放水導致四川旱災”、"三峽放水導致糧食絕收”、“三峽放水導致魚類死亡”等批評聲又此起彼伏。
所以,正是因為氣象預報的無法確定性,三峽水庫只能保持較低水位,而非放空水位。
三峽大壩兼顧航運和發電
世界上沒有一個大型水利設施是隻有一個功能的,三峽也是如此。三峽大壩在防洪基礎上還要兼顧發電和航運功能。
而航運功能尤其是大型船泊的通行對長江的最低水位是有嚴格要求的,我們舉個例子:
在2014年時,由於長江上游降雨量偏少影響,長江中下游部分地段水位呈持續下降趨勢,當時測得長江宜昌水文站水位為38.38米,沙市站水位30.55米,都是有實測水文資料以來同期的最低水位。
如此低的水位使得長江上的船隻頻頻擱淺,對長江航運構成了嚴重威脅。
這使得嚴重依賴貿易和貨運的公司損失慘重,不少公司因此破產。
可見,長江航運對貿易、運輸等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此外,三峽大壩的發電功能也需要水位支撐。要知道,三峽水電站是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它在2018年的發電量就已經突破1000億千瓦時,創單座電站年發電量世界新紀錄。
正是因為三峽大壩的清潔能源供應,才保障了宜昌、湖北甚至華東地區的正常工業生產。
即使放空也無濟於事
當然了,從可行性上來講,三峽水水庫底孔是可以打開放空水庫的,放空後大概為50米,跟原來的河牀高程差不多,大約比原來河牀底部高10來米 ,另外還有幾個排沙孔,底部高程在75米,這算是大壩的死水位了。
其實,按照145米200億庫容簡單估算,三峽大壩排空到75米,最多也就釋放100億庫容,這100億的庫容是什麼概念?
武漢現在流量是58000立方米/秒,僅僅是武漢100億/58000=1.99天的流量,一旦洪峯到來時的流量遠大於6萬立方米,也就是一天多的時間就再次滿了。
上圖示意,三峽水庫防洪庫容是145米,正常蓄水位是175米,這個水位之間航運、發電能保證正常運轉,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至死水位75米,這對中下游工農業生產用水,維持好下游的生態平衡起到調節作用。
把汛限水位以下水放空,並沒有解決下游洪水問題,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小的,所以三峽水庫排空是沒有意義的。
結論
綜上所述,三峽大壩並非沒有提前降低水位,而是由於氣象預報的不確定性、以及兼顧航運和發電的需要,才沒有將水完全放空。所以,大家在討論洪災的時候,不妨給三峽大壩一些寬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