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華社:領航德國16年,默克爾留下怎樣的肖像?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綜合

新華社柏林9月27日消息,“我開始當總理的時候,還沒有iPhone手機呢!”2021年6月23日,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在聯邦議院接受質詢。她身着藍色上裝,面帶微笑,從容回應一名議員有關數字化的問題。

第一代iPhone手機2007年面世,現年67歲的默克爾從2005年11月22日開始擔任德國總理。那時,美國總統是小布什,法國總統是希拉剋,英國首相是布萊爾。西方大國領導人更替了一屆又一屆,唯有默克爾屹立不倒。

2005年11月22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柏林德國聯邦議院宣誓就職後興奮地走下宣誓台。新華社記者吳曉凌攝

德國本月26日舉行聯邦議院選舉,此後將組建新一屆聯邦政府,默克爾屆時將正式去職。

按照傳統,每一位德國總理卸任後,都會有一幅肖像掛在總理府牆上。當默克爾的身影漸漸淡出政治舞台,人們開始思考,她所留下的是怎樣一幅肖像呢?

“領航員”

“領航員下船了”,德新社用上世紀俾斯麥卸任時的經典標題,來描述默克爾的離去。默克爾擔任總理16年,與她的政治導師科爾相當。在德國曆史上,只有宰相俾斯麥執政年數更多。

默克爾確實堪稱“領航員”。在她治下,德國從“歐洲病夫”轉變為經濟明星。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難民危機、烏克蘭危機、新冠疫情……當德國與歐洲面臨重重考驗,總能看到默克爾穩舵引航的堅定身影。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德國憑藉強大的實體經濟,率先在西方主要經濟體中復甦。歐債危機爆發後,默克爾在聯邦議院説:“如果歐盟不好了,德國不可能會好。”為化解危機,德國擺出強硬姿態,讓其他成員國接受了嚴格財政緊縮的德國方案。

2011年6月23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出席歐盟峯會時交談。新華社記者武巍攝

2015年夏秋之際,歐洲面臨難民危機。默克爾向難民開放國門,100多萬難民湧入德國境內。面對壓力,默克爾説出了後來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我們能做到!”

這也成為默克爾最受爭議的政策。如今,難民潮引起的一些社會問題已趨於平緩,新移民帶來的積極效果正開始顯現,但與此同時,難民危機也引起排外主義和右翼民粹勢力的抬頭,導致德國乃至歐洲多國的政治版圖碎片化。

2015年9月5日,在德國南部慕尼黑,一名難民在抵達火車站時手持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照片。新華社/法新

新冠病毒來襲,當看到疫情迅速惡化,默克爾立即行動。2020年3月18日,默克爾首次在新年之外發表全國電視講話。“要認真對待,因為它(疫情)真的很嚴重。”她説,新冠疫情是德國自二戰以來遭受到的最大挑戰。這次講話的收視率在德國創下紀錄。

疫情應對中,默克爾與衞生部門密切溝通,統一聯邦與各州立場,並促使歐盟頒佈進一步的嚴控措施。

在一場記者會上,默克爾透露了對危機管理的看法。她説:“沒有危機的生活當然更容易。但當它們發生了,就必須要應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是政治家。”

對話者

“總理女士,您好。請問德國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如何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以應對單邊主義等共同挑戰?”

2020年8月28日舉行的總理年度記者會上,記者向默克爾提出了這個問題。沒等問題問完,默克爾聽到“單邊主義”時,下意識地點了點頭。

過去幾年,逆全球化暗流湧動,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甚囂塵上。默克爾清醒地認識到,多邊主義符合德國的國家利益,擯棄冷戰思維,不搞對抗,提倡對話與合作,能更好地發揮德國和歐盟的國際作用。

2017年7月7日,在德國漢堡,德國總理默克爾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二十國集團(G20)峯會。新華社發(馬爾温·京格爾攝)

默克爾一直抱有一個觀點,即看法不同並不影響對話與合作。在歐盟內部,資歷最老、“家底”最厚的默克爾斡旋於各成員國間,用她並不雄辯但總能切中要害的口才以及強大的耐心,讓各國領導人最終接受她的意見。

在聯合國和二十國集團等國際多邊框架中,在伊朗核問題、氣候變化和發展合作等領域,德國都是積極的參與方,默克爾的身影總在其中。

2019年2月,第55屆慕尼黑安全會議,默克爾在主旨演講中對單邊主義傾向發出警告。演講最後,她回答了本次會議的主題:世界正在變成一個“全球拼圖”,誰來拼起碎片?

“只有我們團結起來。”默克爾話音剛落,全場爆發出長時間的掌聲,時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等多位政要起立歡呼,與時任美國副總統彭斯講話後稀稀拉拉的掌聲形成鮮明對比。

2019年2月16日,在德國慕尼黑,德國總理默克爾出席慕安會。新華社記者逯陽攝

也許正是看到默克爾在國際舞台上發揮的積極作用,美國《福布斯》雜誌連續10年把她列為“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榜單榜首。

務實派

回到2020年8月那場總理年度記者會,默克爾對記者提問給出了這樣的回答:德國將推動歐中進一步加強合作。歐盟期待與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第三方市場等方面有更多合作,同時希望歐中投資協定談判取得新進展。

當年12月30日,中歐領導人共同宣佈,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後來記者得知,在談判的最後階段,默克爾利用個人威信和外交經驗,推動歐盟內部達成了一致。

多年來,默克爾以務實態度發展對華關係。她深知,德中合作不僅關係到德國利益,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單邊主義等全球挑戰時,德國、歐盟和整個國際社會都需要與中國合作。

“在一些問題上,我們有不同的看法……但歐盟應該與中國繼續對話,併為多邊主義樹立典範。”默克爾説。

2016年8月30日,在德國東北部濱海小城施特拉爾松德,德國總理默克爾出席孔子學院的揭幕儀式。新華社記者張帆攝

默克爾任內,中德關係不斷向前發展。2011年中德政府磋商機制啓動,雙邊關係於2014年提升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兩國高層互訪不斷,新冠疫情暴發後,仍保持高頻率的線上溝通。

16年來,默克爾12次訪問中國,是訪華次數最多的西方國家領導人之一。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廣州、天津、成都、合肥、杭州、瀋陽、深圳、武漢,每次訪華,默克爾都會在一個新的地方留下足跡。

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從沿海到內陸,從城市到農村……對默克爾來説,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域文化多樣的中國大地,充滿新鮮體驗。

2014年7月6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成都學習川菜宮保雞丁的做法。新華社發

更豐富體驗是為了加深瞭解,更深瞭解是為了更緊密合作。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中德雙邊貿易總額從2005年的611.71億歐元,增長到2020年的2121億歐元。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是歐盟對華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也是歐洲對華技術轉讓最多的國家。中德在科技、教育、文化和產業等領域合作都很深入。

默克爾最近一次訪華是2019年9月,那次她去了武漢。當車隊途徑武漢長江大橋時,默克爾讓車隊停下。隨後她下車在橋面極目遠眺,並要求工作人員為她留影。

德國《世界報》説,那是默克爾僅有的一次偏離外交禮賓日程。

(原標題:領航德國16年,默克爾留下怎樣的肖像)

來源:新華社

流程編輯:TF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