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閣講解員王霄:每一次講解都能收穫新的感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孟傑
臨近五一小長假,王霄這幾天更為忙碌了。跟想象中一樣,五一小長假期間預約來解放閣參觀的團體已經排滿了。“清明節三天假期就來了1萬多人,五一肯定會更多。”作為解放閣班組的班長,五一期間,王霄要帶領組裏其他6個平均年齡35歲的組員一起向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講解73年前在濟南發生的那場攻城戰役。
解放閣是濟南解放戰爭的攻城突破口,是紀念濟南解放戰爭的重要歷史性建築之一,也是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年的講解員工作經歷,解放閣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被王霄賦予了感情。“每一次講解都會當做第一次來對待,每一次講解也都會收穫新的感動。”每一次面對遊客的講解,既是對那段歷史的追憶,對於王霄本人來説,也是一次學習和再次接受精神洗禮的機會。
每次脱稿講解半小時
27日下午3點,剛接待完一個參觀團體,又到了每天的義務講解時間。雖然已經做了無數場次的演講,但在穿戴講解設備的間隙,王霄還是在心裏默唸了一遍大概的講解詞。3年來,這已經成為王霄的一個習慣。
解放閣首層是面積100多平的紀念大廳。這裏,有解放軍攻城戰士的羣雕英姿,也有紀念人民支援解放戰爭到戰爭勝利的浮雕。這處具有革命歷史紀念特徵的大廳,就是王霄和同事們每天的“主戰場”。
“歷史遺址是固化記憶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黑虎泉畔、護城河邊的古城牆角,承載着一段厚重的歷史。”在做講解前,一段關於解放閣簡單介紹的開場白必不可少。在簡單介紹完解放閣的整體情況後,王霄巧妙的將話題引到了關於濟南戰役的那段歷史上。戰役的起源、戰役的作戰形勢圖、戰役中發生的小故事、戰役的謀略策劃……根據展廳的佈置,王霄用標準的普通話將那段發生在73年前的歷史徐徐道來。
“知道解放閣是為了紀念濟南戰役而建,但瞭解得並不是那麼清楚。”聽完王霄的講解,一位前來解放閣參觀的遊客對王霄表示了感謝,並主動跟王霄合影。一場將近半小時的講解完成後,王霄繼續引導遊客們前往二樓展廳參觀。
“清明節三天假期遊客將近1.5萬人,五一肯定會更多。”王霄稱,在建黨100週年之際,很多單位和團體都將解放閣作為參觀學習的一個重要場所。隨之而來的,是王霄和小夥伴們每天接待量的增加,五一假期臨近,他們已經制定了相應的五一大客流預案。
“每天半小時接待一個團,一個團有二三十人到六七十人不等。”王霄稱,前來參觀的團體需要提前兩天預約,雖然現在還沒有統計出五一期間的確切預約數量,但從五一前的幾天來看,五一假期,遊客肯定少不了。隨着遊客的增多,王霄和組員們講解的任務也會更加繁重。
王霄所在的解放閣班組共有7名成員,平均年齡35歲,每天他們會按照排班輪流為遊客做講解。為了保證五一期間大客流情況下的高質量講解,王霄和其他組員們都已經備好了“含化片”,以免到時候嗓子“掉鏈子”。
20多頁的講解詞改了又改
2018年,王霄調入解放閣班組,剛來的時候,解放閣上關於濟南戰役的介紹並沒有一套系統的講解方案。當時的王霄,已經在單位和市級的各項演講比賽中嶄露頭角,守着解放閣這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王霄想讓更多的人瞭解濟南的那段歷史,經歷過這段歷史的那些人。結合解放閣原有資料,加上多方蒐集的歷史素材,王霄自己編訂了一套20多頁的解説詞。
“現在我們每個人的講解詞都不一樣。”王霄笑着説,那20多頁只是一個最基礎的關於解放閣和濟南戰役的介紹,現在每個組員的講解詞都不一樣,大家也形成了自己的講解風格。接待政務講解的時候,要非常注意語言詞彙的準確性和嚴肅性,面對小朋友,語言就會生動活潑很多,中間還會多穿插一些戰役中的小故事,讓小朋友們多一些代入感。
“連長、指導員,我要求完成最艱苦的任務,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哭叫,打下濟南,為山東人民報仇,爭取立功。”在講解到戰役動員時,王霄喜歡多在這裏停留一會。她要在這裏給遊客們講解一個非常感人的小故事,這是一封只有三行37個字的決心書,寫下這封決心書的小戰士當時只有17歲,在戰役動員前,他向連長和指導員通過書信表達了自己打下濟南的決心。往往這時候,遊客們也會更加動容,尤其是一些小朋友,同時,在這裏,王霄也會跟小朋友們進行互動。
在講解的過程中,王霄和組員們向遊客輸出內容,同時,他們也會從一些特殊的遊客身上汲取內容。在一層展廳的前台,有一本遊客留言簿,在這本留言簿上,既有7歲小朋友聽完講解後的感慨,也有90多歲參加過濟南戰役的老兵對往事的追憶。在這裏,王霄和組員們收穫了很多感人的小故事。
“前段時間從北京來了一位參觀者,她説她的姥爺就參加過濟南戰役,就是當時‘濟南第一團’的團長張慕韓。”在展廳的二樓,這位52歲的參觀者看到自己姥爺的照片,感觸頗多,並跟王霄講了一些關於姥爺生前的故事。
不光家屬,很多參加過濟南戰役的老兵,以及當時經歷過濟南戰役的老濟南人,在前來參觀解放閣的時候,都喜歡專程找到王霄或其他工作人員,跟他們分享自己記憶中的那段歷史,這些都成了講解員豐富自己講解詞的素材。
每一次講解都有新收穫
解放閣的講解員,王霄已經做了三年,對於前來參觀的遊客來説,這可能是一段新故事,而對於王霄來説,卻是一遍又一遍的重複。
一段歷史一段詞,一間展廳一件事,重複了三年,會不會沒有了熱情?王霄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們每天面對的團體和參觀羣體是不一樣的,他們和我們的互動每天也都是新的。”王霄説,解放閣不僅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一處革命遺址,對於那些曾經經歷過濟南戰役的人來説,有着特殊的意義,在每天接待的遊客裏,説不定就有幾個前來緬懷的老兵,從他們身上,收穫了很多感動。
去年12月份,解放閣收到了一封來自安徽的信件,寫這封信的是一位95歲高齡的老人。信中説,在1948年的濟南戰役中,老人擔任衞生隊長,救助了不少受傷的參戰戰士,在那場戰役中,老人的一隻耳朵失聰了。老人在信件中講述了那段戰役的背景、回憶了那場戰役的場面。事後王霄才知道,老人在當年8月份的時候來過一趟解放閣,回去後用了4個月時間親筆寫下了那封整整8頁紙的信件,寫信時,老人的左眼已經失明,右眼的視力只有0.25。
“那段歷史不能被遺忘,這也是老人信件裏想要表達的意思。”王霄説,每當收到這樣的反饋,就覺得自己和同事們身上的擔子很重,他們應該還能做更多的事情,讓更多的人瞭解和銘記那段歷史。
還有一件事更能觸動王霄的這種情感。雖然只在解放閣呆了三年,但王霄注意到,每年的9月24日,都會有一批參加過濟南戰役的老兵來到解放閣,但這幾年,能來的老人越來越少了。“當年參戰的戰士們大多十七八歲,距離現在已經73年了,很多老人都是八九十歲的高齡。”王霄擔心隨着參戰老人以及經歷過那場戰役的人越來越少,歷史會慢慢被人遺忘,從前年開始,王霄便開始加入市裏的各種宣講團隊,走出解放閣,向更多的人講述關於濟南解放閣的往事。
解放閣的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週一閉館,隨着王霄走出解放閣宣講數量的增多,連閉館日的休息時間也被擠壓了,這些,王霄沒覺得有什麼,卻引起了自己大兒子的不滿。“媽媽,你能不能來一趟學校,跟我老師聊聊。”面對兒子的不滿情緒,王霄也坦言對於兩個兒子,心裏多少還是會有些愧疚。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