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張傳紅:“誤讀”中國發展援助數據,美智庫墮落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綜合

近日,美國威廉瑪麗學院援助數據研究實驗室(AidData)發佈報告稱:2013年至2017年間,中國在海外發展項目的年均支出高達850億美元;中國提供的海外發展項目中貸款與贈款的比例是31∶1,貸款利率高、期限短,將會給很多中低收入國家帶來“隱性債務”;中國支持海外發展項目的動機是為了應對國內挑戰;很大一部分“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出現腐敗、侵犯勞工權益、環境風險和公眾抗議等嚴重問題。

仔細閲讀和審查該報告,不難發現其存在歪曲數據、混淆概念、錯誤解讀、沒有根據的主觀臆斷等重大缺陷,背離了一個學術機構應該有的學術中立態度。

該報告錯誤地將相當一部分商業投融資、非營利活動等非官方資金列入中國對外援助及其他官方資金的範疇,並過分放大相關數據。報告發布者聲稱,建立中國發展項目數據庫的目的是為了將中國的發展融資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提供的官方發展援助(ODA)和其他官方資金(OOF)進行比較,但數據庫所涵蓋數據範圍要遠遠大於傳統援助國的ODA與OOF。除了中方有關官方網站上公佈的數據外,AidData數據庫還計入了大量中國公司、銀行等基於市場規則開展的投融資活動,非營利組織的數據,以及其研究團隊通過私人關係從中國的夥伴國政府官員獲得的非公開數據。將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其他國家開展常規商業合作的數據與OECD/DAC的ODA和OOF概念混為一談。同時,忽略有關銀行與其他企業的資本輸出之間可能存在的重複計算,將國有商業銀行提供的商業貸款看作是中國官方流動。通過私人關係獲得的夥伴國來源的數據的可靠性更是值得質疑。更為荒謬的是,報告將中國向聯合國提供維和行動經費等對外軍事合作,以及華為公司等私營部門對外投資也包括在官方發展融資的範疇內。

報告對數據的解讀也存在嚴重偏見。報告聲稱其數據大多來自中國官方,卻對中國官方發佈的數據視而不見。報告聲稱中國的發展融資大多投入到資源豐富的國家,其目標是為了攫取資源。但如果單獨拿中國的對外援助與OECD國家來比較,中國的對外援助大多流向了最不發達國家,中國的許多受援國都是資源貧瘠型國家。而根據OECD最新發展合作報告(2021版),OECD/DAC成員國近年來對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佔其官方援助額的比例卻逐漸減少,大多數國家都不能實現其將GNP(國民生產總值)的0.15%-0.2%流向最不發達國家的目標,其中美國2018年只有0.05%。

報告對中國支持海外發展項目動機的指責,所引用的唯一文獻來自於一份還沒有發表的AidData內部報告。將中國的發展資金流向與世界治理指數羅列的腐敗問題嚴重的國家聯繫,得出中國的發展融資支持腐敗的結論也站不住腳。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無論是“一帶一路”合作藍圖,還是具體合作項目,都是各方參與、公開透明、平等協商,對腐敗現象“零容忍”。

中國一刻也沒有放鬆對項目的監管,嚴格審批,嚴格立項,注重全鏈條監管,嚴防廉政風險,提高項目質量,並注重項目後期評估,確保可持續發展。中國開展國際合作從來不附加任何條件,完全是基於雙方自願和夥伴國的需求。中國主要通過項目援助和物資援助的方式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恰恰避免了腐敗的發生。相反,西方國家主導的援助資金反而很多被受援國的精英俘獲,不僅加大了受援國的經濟社會不平等,還滋生了很多腐敗現象。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的國際發展合作成效日益提升。中國始終堅持“南南合作”的指導原則,許多國際合作項目以商業化模式進行運作,不僅保證了項目有效運轉,也促進了合作國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中國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融資不僅彌補了他們長期面臨的資金困境,更為當地發展提供了大量公共產品。中國提供的商業貸款也是以補貼和相對較低的利率提供的,期限一般為20年或更長時間。

AidData自己在過去幾年發表的多項研究成果都表明,中國援助對當地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並且顯著減少了非洲國家內部的發展不平等。平均來説,中國的援助每翻一番,受援國的經濟就會增長0.4%。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儘管中國向國際社會所提供的援助金額不一定超過G7國家,但中國援助的“含金量”高,所產生的影響可能已經遠遠超過了他們。

近年來,中國不斷完善對外合作有關規範。在“一帶一路”項目上,嚴格遵守夥伴國的勞工使用標準和環評標準。2019年4月,中國與國際夥伴共同發起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聯盟,並於2020年底共同發佈了“一帶一路”項目綠色發展基線調研報告,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了明確的綠色發展指南。另外,根據筆者長期在非洲的實地調研,中國公司提供的工資一般要高於當地的平均工資水平。AidData的報告對中國海外發展項目侵犯勞工權益、破壞當地環境的指責也是毫無根據的。

美國不願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好的公共產品,也不願看到中國在全球發展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力,通過炮製“債務陷阱”“資源掠奪”“模式輸出”“污染轉移”等名詞來污衊抹黑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發展合作,無非是為了破壞中國的國際聲譽、阻礙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有效合作,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作為一家2013年新成立研究機構,AidData自2017年以來,就開始獲得來自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資助,這次報告與第一輪報告相比,明顯地表現出以學術的名義為美國政府對華政策背書的傾向。作為一個長期關注AidData數據的學者,對其新一輪數據庫發佈曾經非常期待,但其過分誇大數據以及錯誤解讀的方式確實很令人失望。這到底是源於技術上的誤讀,還是出自主觀上的曲解,就不得而知了。(作者是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