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閔行區西南角的馬橋鎮,曾是原生態的鄉村,以馬橋文化和馬橋豆腐乾而聞名。前些年,在城市化進程中,大量人口導入,使得公共資源配置與人口迅速膨脹之間的矛盾顯現,亂設攤、亂搭建、羣租、治安問題等城市管理問題日益突出。但短短几年時間,伴隨着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的推進,馬橋鎮已華麗轉身,正在向人文、生態、智慧的現代化強鎮邁進。
社會數字治理的“馬橋樣本”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探索“以房管人”有效緩解“發展陣痛”
“當時的銀春路上,最高峯的時候有200多個亂設攤點,儼然一個‘民間集市’。”馬橋鎮綜合行政執法隊(城管中隊)副隊長宋海峯是2007年進入中隊的,至今他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時的執法場景。
伴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田越來越少,高樓越建越多,人口大量導入,社會治理壓力陡增,馬橋迎來了發展“陣痛期”。傳統的老思路、老辦法難以為繼,而城市治理歸根結底還是要從人的管理開始。藉着市委一號課題和“五違四必”大整治的開展,馬橋鎮黨委政府堅持黨建引領,運用信息化手段,創新社會治理。
為此,馬橋鎮積極構建網格化管理平台,以人口管理為核心,以房屋租賃管理為切入口,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支撐,積極探索自治+管治模式,以促進實現共治。而“以房管人”新模式的落地就從最難的農村地區開始。
馬橋鎮城運中心(應急指揮中心)、城建中心主任劉鈞介紹説,當時,為了摸清房屋底數從而清楚地掌握人口底數,鎮裏專門聘請了專業的測繪機構,記錄每一套農村房屋的內部房間面積、數量、出租情況等信息,隨後再將繪製好的“人口地圖”導入馬橋鎮人房信息管理系統,也就是馬橋鎮平安社區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前身。
後續管理上,結合各村的特點,馬橋鎮將各項考核結果與集體經濟福利掛鈎,推動實現長效治理。在規範農村房屋租賃的同時,針對社區,馬橋鎮結合AI技術同步推進房屋租賃規範化管理,對每户居民日常行為自動考評,考評結果予以公示,並與社區綜合保險掛鈎。實行以來取得顯著成效。人口信息準確率明顯上升、小區環境明顯改善、小區治安案件明顯下降、小區活動參與度明顯提高、幹羣關係和政府形象得到明顯改善。
強化預警管理讓“羣租”無處遁形
“華銀坊163號801,存在‘羣租’可能。”就在前幾天,馬橋鎮平安社區智能化管理平台中華銀坊居民區的“羣租”預警信號在屏幕上不斷跳動。與此同時,華銀坊居委網格員的工作手機上也收到了同步預警。
居委專職值班人員立即對該情況進行核查,結合前期預警情況對比研判,值班人員發現該室出入過於頻繁,且水電使用情況異常,很有可能是“羣租”,遂立即將情況上報至鎮城管中隊。
接報後,城管中隊快速啓動網格“羣租問題專項處置”機制,牽頭組織派出所、綜治辦、城運中心、屬地居委物業及特保趕赴現場。
經核實,該户為3室1廳户型,由二房東承租後將3間卧室分別進行轉租。執法人員發現其中一間房擺放着多張高低牀,已構成相關“羣租”標準。執法人員當即要求二房東整改,並對其進行了教育。二房東深刻認識到錯誤,並表示今後將嚴格依法依規開展租賃行為。
如此高效處置的背後,與馬橋鎮平安社區智能化管理平台的高效運行密不可分。它是如何實現的?“我們在發放智能門禁卡時會對住宅小區業主和租户進行人口信息採集,並將信息錄入系統。”劉鈞表示,在“一人一卡”智能化門禁卡的管理基礎上,小區房屋租賃情況一目瞭然。而對於部分“漏網之魚”,平台還設有羣租預警功能,相當於給小區全天候派了個“線上保安”,能及時排查可疑情況,真正做到全覆蓋、不遺漏。
來看一組數據:2015-2017年,馬橋鎮“羣租”問題投訴共238件;2017年平台啓用至今,全鎮“羣租”問題屬實的案件僅10件,平安社區智能化管理平台可謂“功不可沒”。
聚焦場景應用精準鎖定違法信息
馬橋鎮平安社區智能化管理平台所能實現的“智慧場景”還遠不僅限於此。
早年,馬橋鎮曾發生過數起高空墜物事件,讓底層居民苦不堪言。為此,平台就將高空拋物的場景應用納入其中,通過高空拋物攝像頭,多維度數據分析,智能判斷高空拋物行為,從而抓取拋物軌跡,準確定位具體拋出位置,形成報警結果,及時推送相關部門取證和處置。
今年9月15日晚,馬橋鎮景城馨苑物業工作人員在小區巡邏時,發現14號樓有一不明物體從高處落下,經查看為玩具。接到信息後,居委網格工作站迅速行動,與此同時,監控探頭所發出的預警信息很快鎖定了拋物樓層。待城管隊員上門查看後發現,原是該業主家的一個學齡前兒童將玩具隨手扔到了樓。在與業主溝通後,業主也認識到了高空拋物的危險性,並表示將更加強監管。
2020年年初,高空拋物“智慧場景”還協助警方破獲了一起刑案。在通過技術手段對高空拋物攝像頭進行解碼後,這一視頻證據成為了定罪的關鍵證據。
據介紹,高空拋物攝像頭分佈於全鎮16個社區的主要出入口和單元門口,總計有5000餘個,它們猶如“隱形衞士”,實現了平安社區智能化管理全覆蓋。
不僅是高空拋物,這些攝像頭還承擔着垃圾定時定點投放監控等任務,能夠智能抓拍不按規定投放的居民,再通過人房信息管理模塊對應到具體住户,由居委、物業上門告知情況。如屢次發生或態度惡劣的,則移送城管中隊開展執法檢查。
開發“智城系統”積極推進“非現場執法”
2019年底,馬橋鎮首個大型綜合商業體——萬達廣場如期開業,巨大的客流對商業體周邊的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亂設攤、散發小廣告、跨門經營、非機動車亂停放、佔道堆物等亂象,一方面,馬橋鎮專程赴商業體比較發達的兄弟街鎮學習取經;另一方面,住宅小區的平安社區智能化管理手段也提供了一些可借鑑的思路。
今年初,結合城市管理數字化轉型及“非現場執法”工作的推進,馬橋鎮針對街區管理建立了一套“智城系統”,在萬達廣場周邊34個點位覆蓋了60個智能監控探頭,通過22個智能場景預警,配合城管中隊、街面網格、路管會等前端處置力量,通過“人防+技防”模式實現了對萬達廣場周邊街面的實時管理。
針對非機動車亂停放問題,馬橋鎮劃定電子圍欄區域,系統預警會形成包含發生地址、問題描述、現場照片的詳細工單,全天24小時不間斷上報至系統後台,再由城運中心指揮室核查情況,隨後派單至前端網格巡查員或街面城管隊員處置。按照要求,前端處置人員接單後20分鐘內至現場核實處置,提供現場照片與處置照片後結案,處置結果也會自動反饋至系統後台,真正形成閉環管理。
近日,“智城系統”報警顯示,萬達廣場一側的富巖路上堆有一處建築材料,未做好防護措施,也未見施工方,嚴重影響道路通行。城管隊員收到短信提醒後立即至現場勘查,根據道路施工備案手續鎖定施工方,電話告知施工單位負責人。該負責人立即進行整改,整個流程僅用時1小時。
建設“智慧城管”力爭到2023年初見成效
社會數字治理的“馬橋模式”其實是整個閔行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閔行城管在“一網統管”的背景下,全力深化數據治理、智能應用,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推進“智慧城管”建設,以數字化方式創造性解決超大城市治理難題。
閔行城管堅持科技賦能,創新執法方式,建設“非現場執法監督管理平台”,形成“非現場執法”完整閉環,加以非現場執法新工具的全面配合,千里眼24小時全天候管控信息系統,利用多元化數字執法手段,大大提升了監管處置效率。
在街面管理上,一方面,通過前三年的“美麗街區”創建,探索推進“街區網格”黨建,夯實“路管會”、市場化公司、網格員、路段長、總路段長的街面“五級治理”機制,將區內788條段街面按道路交通、市民需求等不同情況劃分為“三類三區”(一、二、三類街面,嚴禁區、嚴控區、控制區)實施管控。另一方面,藉助“機巡技防”,佈設跨門經營、違停等智慧場景的實時監測,通過指揮中心終端大屏就能指揮現場人員處置。
記者從市城管執法局獲悉,根據上海市城管執法系統綜合執法“十四五”規劃和“智慧城管”三年行動計劃,到2023年,上海將力爭基本建成全市城管數字治理的整體格局。
其中明確,將深化城管執法對象監管系統應用,聚焦沿街商户、建設工地、優秀歷史保護建築等監管對象開展分類分級監管,劃定高、中、低三個風險等級,加強動態和靶向監管,打造精細化治理樣板。
充分運用數字化方式、法治方式破解“藍天、碧水、淨土”污染防治、街面環境、小區環境、鄉村環境等治理難題,試點城管“非現場執法”應用,打通智能發現、證據鎖定、身份確認、整改告知、處罰決定、文書送達、罰款繳納各環節,形成“非現場執法”線上辦理全流程閉環。
圍繞城管執法領域高頻急難的問題,上海在打造一批具有標杆示範意義的應用場景的同時,也將用數字化思維、數字化方式全面推動城管執法手段、模式和理念創新,推進執法全流程的場景再造、業務再造、管理再造和服務再造,以“智慧城管”的成效,着力提升城市環境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執法管控水平,有力維護城市環境秩序和運行安全,顯著增強市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史博臻
編輯:徐晶卉
責任編輯:戎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