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燃油車迭代更快、新車更多了,都搶着割最後一把韭菜?

國內燃油車迭代更快、新車更多了,都搶着割最後一把韭菜?

在傳統的汽車理念中,有着“三年改款、六年換代”的説法。雖然一款車每年都會至少折騰一把年度小改款,但在整體的中期改款和換代的節奏上,確實也是遵循着這一理念。因為在這個時間節奏的背後,實際上是傳統汽車從產品立項到最終上市所需要的過程。一般經驗來説,這一過程恰好大約需要4-6年左右的時間。

但是近年來,國內車市的產品更新速度顯然是加足了馬力。根據乘聯會去年(2021年)的統計,全年國內共上市了384款新車。平均下來,每天不止發佈一台新車。有數據顯示,目前一台新車的研發週期,已經縮短了近一倍,即2-3年就可以推出一款新車。這其中當然有新能源車市場眾多車企跑馬圈地的功勞,但是在燃油車領域,顯然也難以按部就班地按照傳統節奏來進行。那這一切的變化,是説明燃油車們開始敷衍起國內消費者了嗎?

國內燃油車迭代更快、新車更多了,都搶着割最後一把韭菜?
一個成熟且高要求的市場

恰好相反,造成國內車市加速推陳出新節奏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國內消費者日益增加的消費需求。一句話總結,那就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精”。首先,從體量上來看,中國汽車市場的真正崛起,已經是21世紀之後的事情。2002年,我國乘用車市場銷量還僅為126萬多輛。而在十年之後(2012年),國內乘用車銷量已經超過了1500萬輛。去年(2021年),這一數據則超過了2000萬輛。

國內燃油車迭代更快、新車更多了,都搶着割最後一把韭菜?

中國汽車市場用了20年左右的時間,不但實現了“從無到有”,甚至一舉穩居全球最大的汽車單一消費市場地位,成為主流車企們爭相爭奪的重點市場。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龐大的中國汽車消費羣體,也從最開始被動地接受進口,以及主流合資車企傳遞而來的產品力導向,轉而逐漸形成了獨具本土特色的購車、用車文化需求。

國內燃油車迭代更快、新車更多了,都搶着割最後一把韭菜?

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比如説小微型車在中國市場的沒落,以及城市SUV的迅速崛起。在2002年的時候,轎車完全是可以拆分為多個板塊進行統計的。因為除了佔據四成以上銷量的緊湊型車之外,小型車的佔比也超過了五分之一。至於中型車和微型車,單獨拿出來,佔比數據也要比SUV或者MPV等等要亮眼得多。然而僅僅到2012年,微型車就已經開始邊緣化,小型車的銷量佔比也是迅速下滑,SUV則成為細分市場中提升最快的板塊。時至今日,SUV與轎車基本已經在中國車市平起平坐,而曾經輝煌無比的小/微型車,只能在新能源車型中找到新的存在感了。

國內燃油車迭代更快、新車更多了,都搶着割最後一把韭菜?

除了宏觀銷量和車型佔比方面的變化與特色,中國消費者也從單純追求車輛的大空間、經濟性等特點,朝着更有操控、動力更強、更安全、更智能、更高顏值等方向“全面發展”。中國車市儼然成為一個龐大的市場,一個成熟的市場,一個高要求的市場。

把省下來的資源拿來推新車

不過消費者要求高,客觀上車企們也還得做得到才行。考慮到一台新車“從無到有”基本也要經歷前期論證立項,產品概念打造及開發,以及最終的生產等階段。那麼,想要加速推出一款新車,也要從這幾個維度想辦法。

國內燃油車迭代更快、新車更多了,都搶着割最後一把韭菜?

在前期論證立項這個階段,什麼車最省時間呢?按説就是諸如本田思域、雅閣,豐田卡羅拉、凱美瑞這種歷經多次迭代,無論產品特性還是受眾人羣都極為成熟、穩固的產品。那麼如果不是它們,甚至乾脆就是一款全新產品,是不是就沒辦法減少這一階段的耗時呢?其實也不是。我們書接前文,隨着國內的汽車消費市場逐漸成熟,那麼伴隨用車需求和用車文化的同質化,車企開發車型的針對性也會逐漸增強。就比方説皮卡是北美市場的最愛,那麼任何廠家進入北美市場,都會毫無疑問地考慮在皮卡市場插一腳。

國內燃油車迭代更快、新車更多了,都搶着割最後一把韭菜?

回到中國市場,還是以SUV為例,即使產品線相當豐富的豐田品牌,近年來還在不斷推出威颯、凌放HARRIER、鋒蘭達、卡羅拉鋭放等全新的城市SUV車型。在國內略顯頹勢的別克、雪佛蘭,也在近日分別推出了昂揚、星邁羅等產品力相對更全面的SUV。誰又還記得南北大眾當年攏共只有一台途觀的日子?現在兩家即使不算新能源,旗下SUV都已經達到兩位數了。

國內燃油車迭代更快、新車更多了,都搶着割最後一把韭菜?

除了前期工作之外,後面的部分其實基本可以統歸為汽車製造板塊。新車的加速推出,離不開兩個方面,首先是模塊化生產的日趨成熟。如今的汽車產品早已不是手工敲打的貴族玩具,其多元化也不是單一流水線所能夠應付。目前來説,像大眾的MQB平台,以及豐田的TNGA架構等等,都是模塊化生產中的佼佼者。以MQB為例,可以輕鬆覆蓋旗下大眾、斯柯達、奧迪等複雜多元的產品線。而TNGA架構,也能實現從卡羅拉到雷克薩斯的兼容(以上案例都是基於宏觀理念)。模塊化生產的首要優勢,就是降低車輛的研發成本,並能夠有效縮短研發週期。並且通過更好的零部件通用性,進一步提升製造環節的邊際效用,減少採購和製造成本。

國內燃油車迭代更快、新車更多了,都搶着割最後一把韭菜?

另一點則是汽車零部件供應的本土化水平越來越高。無論是合資車企還是中國品牌,造車都需要龐大複雜的供應鏈體系支持。如果自己的供應鏈更多受制於海外,那麼很顯然,在產品的更迭速度,甚至是渠道鋪貨節奏上,都會有被掣肘的風險。而依託中國這樣一個既龐大又富有潛力和活力的汽車消費市場,全球主流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們自然也看在眼裏。包括博世、法雷奧、採埃孚、電裝、愛信等一大批從汽車三大件,到覆蓋輪胎、空調、座椅、燈光等細節的供應商體系,都在國內搭建成熟。

國內燃油車迭代更快、新車更多了,都搶着割最後一把韭菜?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這種高速迭代或頻繁推出新產品的節奏,其實主要還是由中國品牌所帶來的,合資車企在這個領域主要扮演的還是追趕者的角色。但另一方面,無論中國品牌還是合資品牌,對於旗下王牌車型的迭代速度還是非常講究傳統火候的。而在這方面,中國品牌的產品積累顯然還比不上合資品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95 字。

轉載請註明: 國內燃油車迭代更快、新車更多了,都搶着割最後一把韭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