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野生亞洲象研究專家王巧燕:象羣有迷途知返可能,但需較長時間

封面新聞記者 刁明康  張奕丹

近日,來自西雙版納“斷鼻家族”15頭野生亞洲象一路北上,進入玉溪,逼近昆明。並在沿途肇事400多起,造成近680萬的直接經濟損失。

野生亞洲象為何北遷?它們將去向何處?它們能迷途知返嗎?

1日,常年從事野生亞洲象研究,也是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的王巧燕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從動物本性上來説,野生亞洲象沒有固定的生活區劃,為了尋找更多的食物資源,從上世紀80、90年代以來,它們就一直存在走出原本活動區域,有向外擴散的趨勢,這羣野生亞洲象北遷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尋找合適的棲息地。

對於這羣大象是否屬於“迷路”,能否迷途知返?王巧燕説,“大象是比較聰明的,是有記憶的。如果在尋找途中走到了過不去的地方,沒有好的棲息環境,可能會選擇往回走,也有可能自己回到西雙版納,但這個過程可能需要較長一段時間。”

專訪野生亞洲象研究專家王巧燕:象羣有迷途知返可能,但需較長時間

象羣為何一路向北?

離家出走不存在固定方向,往北是尋找棲息地

“亞洲象每年都在往外擴移。”王巧燕介紹,從上世紀80、90年代以來,野生亞洲象就一直有走出原本活動區域,向外擴散的現象,“只是原本擴散範圍一直都在西雙版納、普洱地界活動,沒有更深入地向北走。”

象羣為何要走出森林?王巧燕告訴封面新聞記者,這與亞洲象的生物學特性,以及近年來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成效顯著有關。

王巧燕解釋,隨着保護區內森林覆蓋度、鬱閉度增加,象羣取食的草本、藤本植物減少,木本、喬木植物總體增加,導致亞洲象的食物種類和數量整體減少,於是出現象羣頻繁去與森林接壤的農田、荒地取食的現象,“食物量少了,它肯定要找一個有更多食物量的環境來生活。它走出森林,在荒地、農田採食,比在原始森林採食更容易,採食量也會增加。”

她也表示,亞洲象的向外擴散並不存在固定方向。“南下也有,出國境也有。這次斷鼻家族剛好選擇了往北走,它們也不知道北面是什麼情況,走出去也是可能就是為了尋找更適合的棲息地。”

王巧燕介紹,“斷鼻家族”於2019年走出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在周邊地帶活動。2020年底,它們走出西雙版納,來到普洱地界,但仍未走遠。2021年,象羣走出普洱,開始遠距離北遷。

2021年3月以來,“斷鼻家族”已北遷超400公里,為何這一次它們走得這麼遠?王巧燕表示,尋找合適的棲息地可能是影響象羣快速北遷的一個因子,但並非全部,具體原因仍有待研究。

專訪野生亞洲象研究專家王巧燕:象羣有迷途知返可能,但需較長時間

它們是迷路了嗎?

大象並非迷路,只因“外面的世界很美好”

“雲南發佈”此前通報,截至5月31日17時30分,15頭亞洲象仍在繼續北遷,距離昆明市晉寧區邊緣近20公里。根據專家分析研判和象羣移動軌跡,象羣有繼續北遷的趨勢,極可能進入昆明市晉寧區、安寧市轄區。

對於大象上述行動軌跡,王巧燕認為,在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象羣在找到合適棲息地之前,的確可能會持續前行尋找。

對於網絡上認為這羣大象是迷了路才會往北走,並擔心它們是否會“迷途知返”?王巧燕表示,“大象是比較聰明的,是有記憶的。如果在尋找棲息地的途中,它們走到了過不去的地方,比如天塹,可能就會選擇往回走,也有可能會回到西雙版納,這個過程可能需要較長一段時間。”

王巧燕指出,從地圖可以看出,若象羣繼續北上,居民城鎮會越來越密集,會與人類的生活勞作區域發生更頻繁的接觸。她認為,目前對沿途居民發出預警,是首要措施。

原始領地遭到了破壞?

不存在生存領地被破壞,但環境破碎化是頻繁進村因素之一

王巧燕介紹,在我國亞洲象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雙版納、普洱市、臨滄市。其中,在西雙版納活動的亞洲象種羣數約為300頭,近幾年的研究顯示,西雙版納亞洲象的種羣數量呈上升趨勢,“因為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成效,保護得比較好,也沒有盜獵現象。”

她也表示,在西雙版納,亞洲象的活動範圍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區域有所重疊,“亞洲象可能白天去農田取食,晚上再回森林。”王巧燕介紹,在上世紀50、60年代,西雙版納處於刀耕火種的階段,當地居民砍林種地後留下的荒地上,有大量亞洲象常採食的草本植物,“人在無形中給亞洲象提供了很多食物。”

到了上世紀70、80年代後,土地固定了,當地居民在土地上種植莊稼,儘管沒有了大象喜歡採食的食物,但亞洲象仍會走進村寨覓食。

她指出,目前並不存在亞洲象生存領地被破壞的情況,但棲息環境破碎化是野生亞洲象頻繁進入村寨取食的因素之一,“幾個保護區在不同縣市,沒有連在一塊。”

王巧燕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在西雙版納,百姓祖祖輩輩與野生亞洲象打交道,對其生物學特性比較瞭解,也具備一定的防象知識。

為了緩解當地的野生亞洲象頻繁外出覓食情況,從20世紀90年代起,西雙版納州也已根據野生亞洲象的棲息環境和取食食性,探索建立了野生亞洲象食物源基地。目前已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勐養子保護區、尚勇子保護區,以及勐海的勐阿鎮國有林等區域種植了芭蕉、竹子等亞洲象喜食的植物。

王巧燕介紹,為了保護亞洲象等野生動物,當地先後制定了《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森林資源保護條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自然保護區保護條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同時,建立健全了嚴密高效的肇事防範體系和亞洲象預警體系,為人與象創建了和諧共生的現代生態體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70 字。

轉載請註明: 專訪野生亞洲象研究專家王巧燕:象羣有迷途知返可能,但需較長時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