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伶
在2009年,對畢業生來説,應聘工作崗位的競爭還不算激烈,但有一位女大學生在畢業後,卻毫不猶豫地回到了家鄉。回鄉之後,她憑藉着自己的力量,推動了家鄉的經濟發展,這位女大學生就是趙海伶。
趙海伶本來可以留在省會城市工作的,她為什麼會選擇回到家鄉?回鄉之後,她又是如何改寫了自己以及鄉親們的命運?
因父母回鄉,卻不被父母理解
1988年趙海伶出生於四川省青川縣的一個小山村,高中畢業後她考上了,位於成都的四川外語學院。那時候,一個大學生畢業後,想在大學所在地找份工作,要比現在容易的多,因而畢業後,趙海伶的同學基本上都留在成都工作了。但趙海伶卻早已在大三的時候,就下定決心要回家鄉。
四川外語學院校園一角
可趙海伶的家鄉只是一個村子,並不會有適合她的工作崗位。因而,回到家鄉這個決定,相當於是放棄自己的大好前程。明明成都有便利且舒適的生活,讀完大學留在城市發展,更是父母對她的期盼。可趙海伶為什麼要堅持回到家鄉呢?
其實趙海伶之所以決定回鄉,是因為一場地震。眾所周知,2008年,也就是趙海伶在讀大三的那一年,四川爆發了一場堪稱歷史之最的"大地震"。
而趙海伶的家鄉青川縣,是當時的一個重災區,無數人被地震奪走了生命。當時的趙海伶,雖然身在成都,但是心裏卻時刻都在擔心着父母的安危。幸運的是,趙海伶的父母都安然度過了危機。
被汶川地震破壞的房屋
大家都知道"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這句話,但這對大多人來説,只是一個聽過就算的道理。而對趙海伶來説,卻是一種深刻的體會。
因而,她決定一定要好好珍惜重要的人。對非常孝順的趙海伶來説,父母便是她覺得最重要、最該陪伴的人了。於是她便在畢業後,回到了家鄉。
趙海伶做出這個決定,可以説是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一方面是她的同學和朋友們,都不理解她的做法;另一方面是她的街坊鄰居對她"指指點點",有人認為她是在外混不下去了,所以才回到這小村子裏。而最關鍵的是,她的父母也是極力地反對的。
有人覺得既然趙海伶回鄉是出於對父母的"孝心",當父母不同意的時候,她應該聽從父母的要求。可是在趙海伶看來,孝順卻並不意味着"順從"。她雖然是為陪伴父母回鄉的,但她絕對不是要做一個墮落的"啃老族",她是有自己打算的。
趙海伶
創業初期,困難重重
趙海伶早就有了打算——創業,她決定通過網絡來銷售家鄉的山貨。創業本就不易,而趙海伶的創業之路,更是十分困難。她所面臨的第一個困難就是沒有電腦。
但在那個時候沒有電腦,開網店是不可能實現的事。那時候還是"諾基亞時代",諾基亞手機的智能化是很低的,並不像現在的手機一樣,可以代替電腦的相當一部分功能。
面對這個情況,趙海伶開始了一番打探,最終她瞭解到當時青川縣政府部門是有電腦的,最終趙海伶成功地借到了一台電腦。估計趙海伶當時借出電腦,一定花費了不小的精力。畢竟當時的人對"電商"並沒有概念,甚至青川縣裏相當一部分人懷疑趙海伶是在做"傳銷"。
青川縣山貨"木耳"
在趙海伶解決了電腦的問題之後,第二個問題又來了。那就是青川當地沒有"物流",而這又是一個關鍵的問題,趙海伶再次找到了解決辦法。她先是聯繫了一下成都的快遞公司,然後又找到了縣裏開大巴的師傅,與他們商議後,師傅同意幫助趙海伶把貨運往成都。
要知道,物流快慢是影響網店口碑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為了維護好在客户心中的形象,趙海伶堅持每天都把貨送到最早的一班大巴上。而這最早的一般大巴是6點。這也就意味着,趙海伶需要每天在六點前就打包好貨物,並把貨物運到車站。
但趙海伶並不是每天早睡早起的,而是晚睡早起。因為她每天不僅需要做很多事情,而且還沒有任何的幫手。去市場選貨、處理訂單、和顧客交流以及打包貨物,這些事情都要靠她自己來完成。
趙海伶
據趙海伶回憶,她有一年的時間裏,每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這導致她的皮膚狀態變得很差,滿臉都是痘,簡直可以説是"毀容"了。
然而趙海伶想要堅持下去,她所面臨的困難並不止於那些艱苦的條件。她還必須耐得住寂寞。因為青川縣不僅沒有什麼娛樂場所,而且人煙稀少,所以趙海伶幾乎沒有什麼工作之餘的休閒娛樂。這對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説,都可以説是"殘酷"了。
多種因素助力,最終大獲成功
面對那麼多的考驗,趙海伶究竟是如何堅持下去的呢?是憑藉驚人的毅力嗎?不可否認,趙海伶的確有強大的毅力,但是人能夠堅持做一件事,其實常常是有很多因素促成的。
趙海伶
良好的啓蒙教育常常會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其實趙海伶的母親本是一位優秀的商人,而她的優秀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趙海伶的母親敢為人先,她是青川縣第一個下海經商的人。不得不説,趙海伶回鄉創業的舉動很有她母親的氣魄。
而趙海伶的母親第二個優秀的地方,就在於她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而且把這種精神傳遞給了趙海伶。在趙海伶很小的時候,她的母親就告訴她人要有吃苦精神,並讓她到自家飯店裏做起了幫工。小時就在飯店打工的經歷鍛煉出了趙海伶吃苦耐勞的品質。
除了母親的教育之外,趙海伶能夠堅持下去和當時青川的氛圍也分不開。趙海伶回鄉創業的時間是2009年,也就是她21歲的時候,當時青川正在進行緊鑼密鼓的重建工作。為了儘快幫助青川縣人民恢復到正常的生活水平,援建的人工作十分賣力,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趙海伶。
趙海伶和一個鄉親
趙海伶不僅有援建的人和她"並肩作戰",而且還有2個好友的陪伴。其實在大學畢業的時候,趙海伶並不是唯一回到家鄉發展的,還有2個同鄉和她做出了一樣的選擇。
雖然趙海伶的兩位同學,並沒有選擇和她一起創業,但是她們給予了趙海伶,足夠的尊重和理解。而這種温暖,也成為了趙海伶堅持下去的一個動力。
正是趙以上種種因素,幫助趙海伶度過了創業初期,那段艱難的時刻。在生意做大之後,趙海伶不僅成為了一位年入2000萬的富商,也成為了不少人致富的希望。
趙海伶和一個鄉親
她的企業為青川縣的許多人提供了工作機會,她搭建的平台累計幫助了600多户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而幫助他人現在已經成為了趙海伶繼續下去的動力,相信未來她一定可以為青川縣的經濟發展貢獻出更多的力量。
趙海伶回鄉的發心本是"多陪伴父母",而通過電商賣山貨本來只是她的一種謀生手段,但最後她卻成為了著名的企業家。這不免讓人感嘆,起點常常是不太起眼的,但是堅持前行,終點處也許就有一個盛大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