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羅亦丹)7月14日上午,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勝利閉幕。市科協“十大”代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表示,北京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戰略上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對於北京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有重大意義,是未來北京市科學技術發展非常重要的載體,通過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北京市科技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發展,目前北京人均GDP處於我國前列,單位GDP耗能較低,説明綠色可持續發展取得了標誌性成績。”趙春江表示,“技術創新的發展最離不開的就是人才,北京市很重視人才隊伍建設,除了專家、教授等高端技術創新人才,還增加了工程科技人才,這説明北京的人才觀發生了積極變化,更加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市科協“十大”上,趙春江院士接受記者採訪(北京市科協供稿)
此外,市科協“十大”也提到了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政策。趙春江表示,新政策中,政府設立的研發機構、高等院校可以按照規定對完成、轉化該項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這是一個重大突破,相信對加快北京市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將起到很大促進作用。
在個人研究領域,趙春江在會議期間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農學、信息、裝備機械三大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者,目前他重點研究的對象是無人農場,“現在城鎮化和老齡化是大趨勢,如果‘00’後都不願意種地,那就要靠機器來解決種地的問題,我們團隊正在研究建設這方面的完整的技術體系。”
趙春江認為,信息知識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到農業生產過程中,會對農業產生變革性影響,目前被外界所熟知的智能農業和智慧農業的側重點並不一樣,智能農業重點強調了機器的性能和智能化程度,重點是機器的智能。智慧農業則更加強調整個農業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既包括農作物,也包括機械和人,更強調人的智慧,智慧和智能都離不開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信息科技的支撐。”
作為在多個領域均有建樹的專家,趙春江表示信息技術能在農業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育種已經從1.0發展到了4.0,我們可以採用信息技術大幅縮短育種週期,實現方法是基於大量的表型組數據和環境組數據、代謝組數據、基因組數據進行綜合大數據分析的結果,判斷哪些組合好,哪些組合不好,再通過人工智能方法、數據分析方法找到更多的關鍵基因位點,最後反過來採用基因編輯技術對基因進行修飾。”
在他看來,信息技術引入農業對於提高效率有着積極的意義。趙春江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他的團隊已經在圓白菜、水稻、玉米等農作物上,實現了通過信息技術和智能化農機、農藝的融合,完成了自主作業的相應技術體系。
編輯 宋鈺婷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