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了錢的就給修了,還沒交錢的就不給修。”
“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這是山東省推動農村通户道路硬化工作方案的基本標準,這項工作也被當地幹部羣眾稱作“户户通”工程。
近日,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第十督查組在山東省多地發現,不少村民抱怨:一些“户户通”工程質量堪憂,且強行攤派羣眾個人出資修路,甚至有的低保户也被攤派,“户户通”反成“户户痛”。
“每家每户都得交錢。一開始説是捐款,現在捐款是捐款,修路錢是修路錢,有的村民捐了款,但沒交修路錢一樣不給修路。”在山東省平度市舊店鎮杏廟村,督查組一提“户户通”立刻就打開了村民們的話匣子,“現在一提這個路就煩心。”
明明是一條巷子裏的道路,狀況卻大相徑庭,有的家門口硬化了,有的卻是土路。一些村民戲稱就像“鋼琴路”,一塊黑一塊白。對於一些家庭條件稍差的村民來説,家門口的路彷彿變成了一道“貧字牌”。
在《山東省推動農村通户道路硬化工作方案》中,
“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突出實用”
“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等工作要求,
被重點強調、反覆強調。
“民生工程”為何反變“寒心工程”?
“好政策到了下邊執行的時候走了樣。”
修路便民本是好事,但一些地方在執行中,不應不顧自身的現實條件,盲目提高建設標準,為了完成任務向羣眾搞攤派。
新華社記者 馬曉成
究其原因,
在於初衷美好的“户户通”
在基層變成了為了完成指標的
“一刀切”操作。
“户户通”成“户户痛”,根在政績觀“跑偏”、錯位。在制定和執行政策的過程中,部分地方習慣於“向上看”、不注意“向下看”,過度追求“面子政績”,沒把羣眾訴求和利益放在首位,甚至都沒顧及低保户等特殊困難羣體的切身感受,讓民心工程寒了民心。
北京青年報 車橫
好政策在落實過程中變味、走樣,
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從本質上看,
問題出在政績觀上。
村路“户户通”事關
千千萬萬農村羣眾的出行問題,
也事關他們的生活生產。
要修路先正作風,
“最後一公里”至關重要!
農村公路的修建不僅關係到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更與農民便利出行密切相關,是關涉到民生問題的大事。由“村村通”到“户户通”,是政策利民的進一步體現,把好事辦好,辦到農民心坎上,還需要解決好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問題。這一過程中,基層幹部更要把握好政策尺度,不能動輒下命令、搞強制。
新京報評論員 馬小龍
據瞭解,
在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台上
集中反映的“户户通”問題,
涉及山東省煙台、青島、臨沂等多地。
這也説明,
在一些地方政策落實過程中,
廣大羣眾的意願沒有得到尊重、
心聲沒有得到傾聽。
農村奔小康,基礎在交通。
道路通,百業興。
路不通、不暢,老百姓就走不出去。
解決農村羣眾出行問題,
應尊重他們的意願、傾聽他們的心聲。
杜絕攤派等現象,
對低保户等特殊困難羣體,
不能增加他們的其他負擔,
規範管理修路資金,
制定和執行政策要量力而為
......
這樣才能真正把路修到老百姓們的“心坎上”,
讓羣眾滿意。
出品:民生週刊(ID:msweekly)新媒體編輯部
編輯:李楊詩宇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瞭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週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週刊。
來源: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