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什麼把中印邊境自衞反擊戰稱為“軍事政治仗”?
▲圖源:人民網
【導讀】湖南科技大學的謝忠和蔡文馨撰文《毛澤東與中印邊境自衞反擊戰》,闡述了作為中方的最高決策者,毛澤東不僅堅決維護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而且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作出了一切可能的努力。原文約7400字,現摘編其中約3000字。
1950年4月,中印兩國政府正式建交,印度成為第一個同新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印建交後,兩國在新的基礎上發展了友好關係。但是,由於印度政府奉行單邊主義、擴張主義邊界政策,中印邊界爭端逐步升級,最終導致了1962年的中印邊境之戰。
立足於和:確立“不能有兩個重點”、“不能把友人當敵人”的國策
印度趁我國恢復國民經濟、進行抗美援朝戰爭之機,從1951年2月開始向麥克馬洪線大舉推進,到1953年完全侵佔了該線以南、傳統習慣線以北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在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解決邊界問題的時機和條件尚未成熟。因此,中國政府對邊界問題(不僅僅是中印邊界問題)採取了暫時擱置的權宜辦法。
1954年4月,中印兩國政府簽訂《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中印關係進入了“印地——秦尼帕依帕依(中印人民是兄弟)”的黃金時期。但是,在邊界問題上,印度政府卻包藏禍心。1954年6月,印度藉口所謂“分水嶺”原則,在中段侵佔中國達巴宗所屬的烏熱,製造了中印邊境的第一次緊張對峙。由於中方的剋制,這次對峙沒有發展為武裝衝突。
儘管如此,毛澤東仍然視印度為“朋友”,並推心置腹地向它“交底”。5月15日,毛澤東在中國外交部致印度外交部的一份答覆上加寫了一段話:“總的説來,印度是中國的友好國家,……中國的主要注意力和鬥爭方針是在兇惡的侵略的美帝國主義,而不在印度,不在東南亞及南亞的一切國家。……中國不會這樣蠢,東方樹敵於美國,西方又樹敵於印度。……我們不能有兩個重點,我們不能把友人當敵人,這是我們的國策。”由於中國方面的剋制和忍讓,中印邊界自建交後維持了近10年的和平。
應對沖突:提議“雙方各退若干公里,搞一個無槍地帶”
1959年8月25日、10月21日,印度先後在東段的朗久村、西段的空喀山口挑起武裝衝突。11月3日晚,毛澤東在聽完中印邊界衝突情況彙報後,建議雙方武裝人員各退若干公里,形成一個“只許民政人員照舊管理”的“無槍地帶”,以免發生直接的武裝衝突。
對於上述提議,毛澤東進一步解釋道:“我有這麼一個盤子,就是要和平”;“中印的關係很好解決,因為這不是我們生死之爭的地方。我已經把這個意思告訴了他們。我説,我們的威脅來自東方,不是你們。”
在隨後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的上述提議獲得通過。11月7日,周恩來致信尼赫魯,建議兩國武裝部隊立即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里,同時建議兩國總理儘快舉行會談。
儘管印方拒絕了這一建議,中國政府仍然單方面在實際控制線的自己一側停止了巡邏。中國軍方的《西南地區邊防守則》規定:“不主動惹事,不挑起爭端,不越出國境”,“鄰國武裝人員向我進行或大或小的越境挑釁,在未超過我國三十公里時我概不開槍。”由於中國方面的極大剋制與忍讓,中印邊境局勢在1960年至1961年期間有所緩和。
反對蠶食:提出“決不退讓,避免流血”、“武裝共處,犬牙交錯”的方針
60年代初期,中國出現了內憂外困的嚴峻局面。尼赫魯錯誤地認為,這正是印度實現其領土要求的有利時機。因此,印度從1962年初開始,在中印邊境加緊推行所謂的“前進政策”,不斷向中國境內進逼。至同年6月,印軍在中印邊界西段一直由中國管轄和控制的地區設立了43個據點,在東段沿“麥克馬洪線”建立了24個新哨所,甚至在該線以北的扯冬也設立了新哨所。其中,有些據點竟然設在中國邊防哨所之間甚至側後。這樣,中印軍隊在邊境形成了犬牙交錯、武裝對峙的嚴重態勢。
7月5日,印軍入侵由印度進入我國新疆阿克塞欽地區的門户——加勒萬河谷地區。11日,毛澤東聽取了周恩來關於中印邊界情況的彙報。毛澤東指出:印度在我境內設點,我們完全有理由打,但是現在還要剋制,不能急於打。一要進一步揭露尼赫魯的真面目;二要爭取國際上正確認識中印邊境鬥爭的是非問題。有些國家想利用我們國內存在暫時困難的機會,推我們上陣,整我們一下,但我們不上他們的圈套。我們現在堅持不打第一槍。我們的方針是:“決不退讓,避免流血。”緊接着,毛澤東又補充了“武裝共處,犬牙交錯”八個字。這一方針是毛澤東在印度蠶食我國領土但尚未發動戰爭的特殊條件下提出的,其核心是“絕不退讓”、“武裝共處”,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將原則性和靈活性有機結合的策略思想。
決定反擊:“假如印軍向我進攻則要狠狠地打他一下”
當中印雙方在邊界緊張對峙、戰爭一觸即發之際,中國政府仍然沒有放棄爭取通過談判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外交努力。然而,印度政府錯誤地認為,內外交困的中國政府除了虛張聲勢外,不會有更大的反應。因此,從1962年8月開始,印軍的挑釁和入侵活動更加頻繁而猖獗。
在退無可退、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毛澤東終於決定準備進行自衞反擊。10月17日,印軍2萬餘人在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同時向中方發動大規模進攻。當天,毛澤東立即召集並主持會議,果斷決定進行中印邊境自衞反擊作戰。中央軍委隨即下達《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10月20日,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開始進行自衞反擊。
當時,我國剛剛走出3年困難時期,元氣尚未完全恢復。但是,通過兩個階段的反擊作戰,中國邊防部隊在東線全部收復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領土,在西線全部肅清了印軍的入侵據點,全線推進到中印傳統習慣邊界中國一側距邊界20公里處,取得了中印邊境自衞反擊作戰的徹底勝利。
停火後撤:讓世人看清“誰愛好和平,誰要戰爭”
11月18日,由於印度軍隊的迅速潰敗,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總統拉達克裏希南不得不聲稱:印度一向希望通過和平談判解決中印邊界問題。19日,毛澤東從《參考資料》上看到這一消息,當即批示:“突然大談和平解決。送總理閲。請外交部研究一下,印度領導過去幾天,是否有過十八日這種論調。” 20日,毛澤東和劉少奇、周恩來等研究決定:中國邊防部隊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後撤。毛澤東表示:“我們這次主動採取的措施,將使全世界人民看得更清楚,誰愛好和平,誰要戰爭。”此後,中方遣返了全部被俘的印軍官兵,歸還了所有繳獲的印軍武器和物資。
正如香港《明報》評論的那樣,中國政府在取得重大勝利之際,“突然停火退兵,要求和談。這一招使得漂亮之極,瀟灑之極。”一方面,它不僅巧妙地化解了中印邊境戰爭繼續升級的危機,而且使我國掌握了處理中印邊界問題的主動權。英國《泰晤士報》21日的評論認為:“中國方面的行動使得印度政府處於一個不值得羨慕的地位。”日本廣播協會電台也認為,中國的建議“對尼赫魯是個很大的考驗”。另一方面,它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國政府和平解決中印邊界爭端的一貫立場,為我國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讚譽和支持。錫蘭《前進》週刊23日的一篇評論指出:“這是建設性的和具有政治家風度的決定,這同中國為了使邊境戰鬥和邊界衝突得到和平解決而作出的許多努力是完全一樣的”;“這不僅證明中國真誠希望和平解決爭端,而且還把反動派散佈的所謂中國肆意侵略印度的讕言拋到了九霄雲外。”日本《朝日新聞》22日的社論説:“中國這樣做是好的。如果印度繼續戰鬥,就沒有道理了。”與此同時,一些向來偏袒印度的西歐國家報紙也對我國政府聲明感到吃驚和寬慰。英國《每日電訊報》21日的社論認為,中國政府的聲明令人感到“莫大寬慰”,“消息似乎太好了,恐怕不是真的。”就連印度《政治家報》,在詆譭我國聲明是“用和平威脅印度”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人們對於在世界上來這一手的方式卻禁不住內心暗暗欽佩。”
對於中印邊境自衞反擊戰,毛澤東自己也深感滿意,認為“這次是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軍事仗。”
作者:謝忠 蔡文馨
編輯:張禎希
責任編輯: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