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到中國1/3的國土,養活13.7人口,印度奇蹟如何創造?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和印度。

很多時候,人們總是有意無意拿這兩個國家作比較。

比如,印度是1947年獨立,新中國是1949年成立;我們有14億人口,印度有13.7億人口;中國國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印度為298萬。

我們引以為傲的是,用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

印度面積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是如何養活和中國幾乎一樣多的人口的?我們今天就來説説印度奇蹟是如果創造的。

用不到中國1/3的國土,養活13.7人口,印度奇蹟如何創造?

通過印度地形圖分析,不難看出,印度國土呈三角形,從喜馬拉雅山一直向南伸入印度洋,中北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

國土面積中,平原約佔40%,山地25%,高原佔1/3,但這些山地和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千米。低矮平緩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外加熱帶季風氣候,大部分土地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

印度產糧豐富的地區主要在在三塊,一塊是旁遮普,一塊是恆河平原,還有塊是孟加拉。孟加拉是河流的三角洲地區,因此土壤較為肥沃,加之降水量豐沛。

但是,綜合來看,印度的農業環境條件是很差的,旱澇不均,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多雨的地方多位於山區,平原易發生洪澇災害。乾旱地區多位於地形平坦的德干高原。

由於印度大多數地區降水少,乾旱嚴重,因此一般只能實現一年一熟,還不如我們的華北平原,更不如我們的江南地區。

因此,那些説印度農業條件優越的可以止步了。印度位於熱帶,降水集中在雨季,蒸發量大,地形平坦,即使勉強修水庫,水位也不高,還是容易蒸發掉,印度的農業自然條件無法媲美中國。

用不到中國1/3的國土,養活13.7人口,印度奇蹟如何創造?

1965年,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接任總理職務,印度開啓了轟轟烈烈的綠色革命。

印度第一次綠色革命持續了二十餘年,以引進高產糧種,大面積採取科學種田,發展農業技術為核心,在全國範圍內迅速推進。

英迪拉·甘地政府還投入大量的資金,建立農業科學研究和辦農業教育的工作,在全印度各邦普遍建立農業科技推廣站和農業學校,基本上每個邦都要建一所農業大學和農業科學研究的院所。

為了增加食物來源(特別是蛋白質來源),印度還先後開啓了旨在

用不到中國1/3的國土,養活13.7人口,印度奇蹟如何創造?

2002年,印度農業出現了全面的負增長。2004年,印度低於貧困線的人口約有3.75億,占人口總數的37%,顯然,土地或許能解決基本温飽。

為防止糧食危機再度爆發,2004年,曼莫漢·辛格總理,實施了“第二次綠色革命”。

不同於第一次綠色革命集中解決國民吃飯問題,第二次綠色革命將側重點放在了

辛格頒佈了八條政策,將推廣生物技術和轉基因技術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核心,

印度的第二次綠色革命仍在進行當中,在莫迪總理的帶領下,印度人民也開始做起了“大國夢”,在各方面都體現出了向世界強國進發的野心。

2017年,印度人均耕地,是我國的1.2倍。

2018年,印度的糧食總產量約為2.8億噸,成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年出口大米總量接近1200萬噸,堪稱人類發展的奇蹟。

2018年,我國進口了2000多萬噸穀物和8000多萬噸大豆,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促進了世界糧食貿易繁榮。

關於印度農業奇蹟,你是怎麼看待的,歡迎留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43 字。

轉載請註明: 用不到中國1/3的國土,養活13.7人口,印度奇蹟如何創造? - 楠木軒